4月8日下午,据多家媒体消息执掌故宫博物院7年的院长单霁翔退休,继任者为原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我是故宫第六任院长,每一任院长都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单霁翔曾说单霁翔,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专业研究生,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高级建筑师、注册城市规划师。曾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现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故宫新变本刊记者/刘远航本文首发于总第期《中国新闻周刊》94岁的黄永玉上台给单霁翔颁奖。来之前,他特意写了一幅字,带给这位比自己小整整三十岁的故宫院长。他写道,“故宫很具体,走遍九千多座房屋,一千两百多座建筑,每天沿着宫墙走一圈,踩破二十双布鞋,这个单霁翔算个不小的官儿,管一座大得不得了的宫殿,你说说,好玩不好玩儿。”这是12月15日“影响中国”年度人物荣誉盛典上的一幕。在由《中国新闻周刊》主办的这场盛典上,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获得了年度文化人物。颁奖词这样写道,“近年来,这座古老的宫殿愈益以年轻、时尚、亲和的姿态呈现于世人面前,不复古板,不再隔绝,不作高深之态。”单霁翔则是故宫新变的推动者。自年担任院长以来,单霁翔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实践,让拥有六百年历史的故宫焕发出新的生机。如今,它是国家形象的名片,也是历史和文化的载体。“如何让久经沧桑的紫禁城永葆生机,如何让安全重于一切的故宫根除各类隐患,更好地履行现代博物馆的社会职能,这是我到故宫博物院工作以来,一直在思索、研究和实践的课题。”单霁翔对《中国新闻周刊》这样说道。更重要的是,故宫借助鲜活新潮的传播途径,进入到了当下的公共空间和现实生活,重塑了公众对于历史文化的认知方式。在网络世界,故宫屡屡成为网红,相关的综艺节目、APP、纪录片和文创产品都拥有广泛的传播度。同样成为网红的还有单霁翔本人。这位64岁的故宫院长既有严谨和庄重的一面,也有风趣和“萌”的一面。很大程度上,他定义了故宫的表情和面孔。新面孔颁奖的时候,黄永玉抛给了单霁翔一个很特别的问题。据黄永玉回忆,50年代的时候,自己曾是故宫的常客。他还记得,那时,故宫的卫生间被称作“流沙河”。转眼六十年过去,黄永玉近年来常常在杂志和报纸里,或是从朋友那里听到故宫的新变化,将其形容为“不得了的大话题”。现在他年龄大了,没办法亲自去故宫参观,唯一想跟院长提的问题就是,“故宫的洗手间怎么样了。”这没能难倒单霁翔。他在上任之后,发现了洗手间的问题,很多女士经常要排很长的队。有一段时间,洗手间的门前还专门写着,“女士请排队”。据单霁翔观察,“男士其实也很惨,他们在旁边拎着包儿啊,抱着孩子啊。”单霁翔和故宫的工作团队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一个结论:女士的洗手间应该是男士洗手间数量的2.6倍。为此,故宫对洗手间进行了调整,甚至将一个职工食堂也改造成了洗手间。排队问题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据他介绍,一场“厕所革命”还在持续进行。他邀请黄永玉在年春天参观故宫,到时候去接他。这仅仅是故宫改善游客体验的一个很小的例子。单霁翔在上任之后,带领故宫的团队做了很多努力。在此之前,这座古老的宫城虽然名声在外,但游览参观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甚至是一场体力和身心承受力的赛跑。售票排队耗时耗力,开放空间仍然有限,宫殿内部灯光昏暗,服务设施有待改进,如此等等。年1月10日,单霁翔正式接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事实上,他与故宫的缘分在很早之前就已经结下。上世纪80年代末,清华建筑系科班出身的单霁翔因为教授建筑史的缘故,经常在周末领着年幼的儿子,到故宫里拍建筑。接任故宫院长之前,单霁翔的身份是国家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对于文物保护的责任和方式,他是内行。也正因此,他在接任院长之后,首先做的就是拜访故宫的老员工和前辈,穿着布鞋,带着秘书,走访故宫的每一个角落。“故宫是一个活态的生命体,这是我在一次次走访中,在紫禁城间房屋、每一个院落的考察体验中,在与每位故宫人交谈中获得的最为深切的感受。每一件文物都是一段精彩的历史,都记载着曾经的辉煌,每一件文物的背后都有一个个鲜活的灵魂,都有动人的故事。”单霁翔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上任之初,曾有媒体记者抛出问题,新官上任,准备烧出什么样的三把火。单霁翔则表示,一把火也没有,因为故宫的古建筑最怕的就是火。他曾在故宫里捡到过多个烟头,上任之后,他设下了三道禁令,禁烟、禁火、禁车。为此,故宫强化了安全检查的规格和流程,安检人员由以前的本院职工改成专业的安保人员。在禁火的第一天,故宫共截下了多个打火机。禁车之后,按照单霁翔的设想,不仅是普通的游客,故宫的职工只能骑自行车去里面上班。即使是来访的国际政要,到了故宫,也得从礼宾车下来。一个广为人知的故事是,法国前总统奥朗德来访,单霁翔没有办法,只好命令保安将午门关起来,他自己站在门外迎接法国总统的到来,最终步行完成了接待。自那以后,国际政要乘坐礼宾车参访故宫的惯例逐渐成为了历史。按照单霁翔自己的话说,种种措施,无非是要给故宫以尊严,事实上也赢得了外界的理解和认可。而他的另一个理念,则是给公众以尊重,用单霁翔自己的话说,是“以人为本,一切为观众服务”,做一个“有温度的博物馆”。在后来发表的一篇学术文章《博物馆使命与文化公共权益保障》中,单霁翔曾这样写道,博物馆应该加强与公众的互动、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这不是一任院长能够完成的,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把故宫博物院的文物藏品更多地融入到社会生活中,这是故宫博物院最现实的发展目标。事实上,每个时代的文物博物馆工作者都有不同的使命,而我们今天面对的,是一个更加艰苦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单霁翔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在这样的理念下,故宫有了让游客休息的椅子,购票渠道更加多元,开放区域逐年增加,改善了故宫的灯光硬件措施,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许多宫殿的内部亮了起来。与此同时,故宫还在海淀区规划建设建筑面积10万余平方米的故宫博物院北院区,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设立了故宫博物院精品文物馆,在厦门建立了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与香港西九文化区管理局合作建设“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在虚拟空间的延伸上,故宫博物院借助先进科技,不断探索传统文化IP的活化模式,通过越来越丰富的数字化展览和作品,展示故宫人的想象力和故宫文化的年轻活力。新表情在为《中国新闻周刊》进行封面拍摄的时候,摄影师希望单霁翔能尝试一下轻松一些的姿势,他随即摆出了雍正“同款”的剪刀手,现场气氛瞬间活跃起来。故宫的工作人员曾在采访时表示,单霁翔非常善于跟媒体打交道,也很乐于向公众展示一个不“高冷”的故宫形象,这与他的理念有关。在这位被称作“萌萌哒”院长上任之后,故宫也开启了自己的“网红”之路。这条路的成功,意味着传统文化与年轻一代的关系得到了续接。“如何让沉睡在博物馆里的优秀传统文化受到青年一代的喜欢和接纳,是博物馆人应该思考的问题之一。”单霁翔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年,为庆祝故宫博物院建院九十周年而举办的《石渠宝笈》特展上,有一个现象给单霁翔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参观展览的大多数是年轻人,而且他们坚定地排着长长的队,一直到深夜还在坚守,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让他深切地感受到了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渴望。之后故宫博物院的各类展览中,尤其是书画展,年轻人的身影越来越多。这让单霁翔和他的团队更加坚定了要跟年轻人加强互动的信心。年,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央视播出,迅速走红。让单霁翔印象深刻的是,为这部讲述文物修复的纪录片“打call”的也大都是年轻人,甚至显著提升了年轻人应聘文物修复工作岗位的热情。“故宫博物院看到了新的传播形式带来的文化传播新格局、新变化,年轻一代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喜爱。我对此感受颇深,也号召和鼓励大家转变思维,用年轻人喜爱的形式来推广故宫文化。”单霁翔对《中国新闻周刊》这样说道。当然,最具持续影响力的品牌还是故宫的文创产品。年,故宫文创网店“故宫淘宝”开张。开始的时候,故宫文创产品的原创性不足,而且趣味性、实用性和互动性不高。单霁翔认为,故宫的文创产品应该坚持两个原则,一定要以故宫文物的研究为基础,一定要把你的文化资源,真正地融入人们的生活。年,故宫文创产品“朝珠耳机”走红。有网友感慨,戴着朝珠耳机,有一种皇帝的感觉,单霁翔则打趣说,古代的皇帝可没有戴耳机的待遇。此外,宫门箱包、行李牌、萌萌哒“猫保安”等多款文创产品也都成为了爆款。台北故宫院长冯明珠访问北京故宫时,购买了故宫的文创产品“朕就是这样的汉子”T恤。她对单霁翔表示,自己的儿子当年18岁,正好穿这件衣服。在文创产品研发方面,台北故宫是先行者,年推出的“朕知道了”纸胶带曾引发广泛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unnanshengzx.com/ynsh/1342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