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上午,云南省两会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四场发布会——经济社会发展主题新闻发布会在昆明举行。云南省发展改革委、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委负责人通报了我省5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关情况,年的工作亮点及年工作展望。杨洪波云南省发展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 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年,我省各地各部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出政策稳预期、上项目促投资、强产业保增长、推改革强保障、扩开放添活力、抓扶贫惠民生,全省经济高开稳走、稳中向好,好于预期、高于同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向前迈出了坚实一步。 全省经济实现较快增长及时出台稳增长22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稳预期、稳市场,持续释放政策效应。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4亿元,增长9.5%。 围绕补短板、调结构、优供给,全力扩大有效投资。滚动实施“十、百、千”项目投资计划和“四个一百”重点项目,一大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建成投产,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9亿元,增长18%,增速居全国前列,投资继续发挥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出台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29条和进一步激发社会领域投资活力40条政策措施,民间投资实现恢复性增长,增速11%,较年提高15.1个百分点。 深入实施“十大扩消费行动”,出台了促进消费、带动居民增收系列政策文件,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06亿元,增长12.2%,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不断增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发展基本同步,分别增长8.3%、9.3%;城镇新增就业49万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温和上涨0.9%。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各类风险挑战得到妥善应对。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激发传统优势产业活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加快。三次产业比重由五年前的16.05:42.86:41.09调整为年的13.98:38.64:47.38,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47.2%。 坚决破除无效供给。全省压减生铁产能31万吨、粗钢产能50万吨;取缔“地条钢”万吨;退出煤矿15个、退出产能万吨。稳妥分流安置化解钢铁煤炭行业过剩产能企业职工人左右。 积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烟草产业调结构、出新品,烟草制品业增加值增速扭负为正,年增长0.5%。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谋划打造以水电为主的千亿级能源产业。出台做强做优能源产业的意见,积极推进建设国家重要水电基地、石油炼化基地及国际能源枢纽,将能源产业打造成为我省第一大支柱产业。年,电源电网建设有序推进,油气管道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中石油安宁炼化项目建成投产。全省全社会用电量亿千瓦时,增长9.1%;全年外送电量.6亿千瓦时,增长10.7%,其中西电东送电量.7亿千瓦时,增长10.6%;电力行业增加值增长19.6%,成为工业经济增长第一拉动力。谋划打造千亿级绿色低碳水电铝材一体化基地。出台了推动水电铝材一体化发展的实施意见,建立了水电铝材一体化发展领导机构,启动组建铝工业工程研究中心。瞄准国内大型电解铝企业,开展点对点招商。昭通、大理、文山项目建设加快推进。 加快发展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大力推动8大重点产业发展,建立了重点产业项目库,绘制了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信息、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4个重点产业发展“施工图”。医药制造业、汽车制造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13.5%、30.6%、.4%。省级重点工业项目、“云上云”行动计划、20个智能制造项目和“3个”工业转型升级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启动实施服务经济倍增计划,重拳整治旅游市场,启动建设“一部手机游云南”,着力推动旅游转型升级。 启动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出台了加快特色小镇发展意见,发布个特色小镇创建名单,召开特色小镇招商推介大会。坚决守住三条红线:不破坏生态、不搞房地产、不增加地方政府债务,将“特色、产业、生态、易达、宜居、智慧、成网”七个要素融入和体现在特色小镇建设全过程。年,省财政投入10.5亿元推动5个创建国际水平、20个创建全国一流和80个创建全省一流的特色小镇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小镇建设初见成效,正成为聚集产业发展的新载体、新平台。 大力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出台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75条政策措施,全年为企业减轻成本负担亿元。其中:企业税费降低亿元,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14亿元,物流成本降低33亿元,融资、用能、用地成本降低亿元。企业经营效益不断提高,年1—11月,规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增长18.3%和50.6%。在大力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的情况下,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2%,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升。 “五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路网方面,启动个县(市、区)高速公路“能通全通”工程,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公里、总里程突破公里。丽香、大瑞、玉磨、大临等9条铁路续建工程顺利推进,昆明地铁3号线、6号线一期开通运营。铁路运营里程达公里,其中高铁总里程公里。 航空网方面,澜沧机场建成通航,新开国际航线15条,实现东南亚国家首都航线全覆盖。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旅客年吞吐量达到万人次。 水网方面,滇中引水工程开工建设,德厚水库等重点水利工程顺利推进。完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万亩、“五小水利”工程35万件、建成高标准农田万亩。 能源保障网方面,乌东德、白鹤滩水电站开工建设,±千伏滇西北特高压直流工程一期建成投产,电力装机突破万千瓦。中缅天然气干支管道沿线8个州市全部实现通气用气,中缅原油管道、中石油云南炼油配套项目的3条成品油主干管道建成投产。 互联网建设持续推进。宽带网络接入能力不断提升。新增4G基站2.6万个,城区光纤宽带覆盖率达%,行政村通光缆比例达98%以上。 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稳步推进。出台进一步推进“放管服”改革的10条措施,取消省级部门行政许可事项项、中介服务事项25项。售电侧改革取得突破,全面放开除公益性以外的上网电价和参与市场化交易的销售电价,全年省内电力市场化交易成交电量达到.14亿千瓦时,降低企业用电成本75亿元。价格机制改革深入推进,医院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全部取消药品加成。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初见成效,“信用云南”网站投入使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扎实推进。 开放合作不断深化。成功举办南亚东南亚国家商品展暨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中国云南—老挝北部合作工作组第八次会议等重大活动。昆明综合保税区和昆明高新、腾俊国际陆港2个保税物流中心通过国家验收。引进10户世界强企业。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11.1%,到位省外资金同比增长14.4%。 在发展中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入实施全省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出台实施我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整改方案,全力抓好年搬迁工作整改和年搬迁任务推进工作。截至年年底,年搬迁任务集中安置点开工率%、住房开工率97%,累计完成投资57亿元。制定深入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加大对迪庆怒江等深度贫困地区的帮扶力度。加快推进教育卫生补短板项目建设,全年完成投资94.4亿元,全省综合交通、水利、教育等领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增长44.9%、39.2%、33.3%。全省财政民生领域支出4.9亿元,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72.2%。全年有望实现万贫困人口脱贫。 绿色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实现省级环境保护督察州市全覆盖。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出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实施办法,制定了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建立了领导干部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昆明、保山、玉溪、大理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城市。新增10个国家园林县城。森林覆盖率达到59.7%。洱海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规划获得国家批复。全省主要河流国控省控监测断面水质优良率为82.6%,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空气质量平均优良率为98.2%。 年工作展望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做好全年经济工作意义重大。按照省委十届四次全会和省“两会”精神,围绕既定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年,我省将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重点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和国有企业债务风险,集中力量打好以易地扶贫搬迁为重点的“十大攻坚战”,抓好以水、土、气为重点的污染防治,力争三大攻坚战取得扎实进展。 二是“破”“立”“降”结合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破,就是要以处置“僵尸企业”为抓手,大力破除无效供给;年,继续保持严厉打击“地条钢”高压态势,压减粗钢产能27万吨,退出煤炭产能58万吨,对13类落后小煤矿,坚决做到应去尽去。 立,就是要围绕做优做强绿色能源产业、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等方面,培育壮大新动能。 降,就是要抓好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75条措施的落实落地,确保全年降低实体经济成本亿元左右。 三是完善监测调控,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坚持高质量发展并努力保持一定经济增长速度。坚持区间调控,加强相机调控和精准调控。全力扩大有效投资,突出抓好工业投资、民间投资和滇中5个州市、滇中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积极筹措项目建设资金,发挥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 四是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推进城乡区域发展。出台云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工业化理念推动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以特色小镇为重点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出台支持重点县市率先发展的政策措施。 五是加强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继续推进“五网”建设,全面加强综合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物流和城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 六是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深化“放管服”改革、商事制度改革,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建设,推动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七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 唐文祥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五年来全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情况工业经济跃上新台阶 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年均增速达到8.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部工业增加值在年迈上亿元台阶,工业利税总额突破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万亿元大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户。 重大项目陆续建成投产 工业投资累计超过1.4万亿元,与上个五年相比,增长了60%。中石油炼化、云南白药智能车间项目,德宏北汽瑞丽、银翔摩托项目,大理力帆骏马载货汽车项目,曲靖今飞轮毂、云冶集团多晶硅项目,红河以晴和惠科电子信息制造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建成投产;西安隆基水电硅、北汽昆明新能源、国家高原汽车检测中心、京东方微型显示器、优必选机器人、鲁甸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水电铝、宣威液态金属等一批新建项目顺利推进。 产业转型升级稳步推进 突出烟草、能源、有色转型发展,推动水水电硅材一体化发展,制定产业转型升级路线图、施工图,积极推动智能制造和新能源汽车发展,加快信息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接近10%。省级以上工业园区达个,一批特色产业集群正在崛起。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3%左右,完成国家下达任务。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初见成效 累计退出煤炭产能万吨,其中年退出万吨,去年退出万吨,淘汰水泥熟料产能.6万吨,坚决取缔“地条钢”。在全国率先出台电力体制改革试点方案,成立昆明电力交易中心,年以来交易电量超过亿千瓦时,共为企业减少电费支出.9亿元。进一步深化路地企战略合作,积极推进公铁多式联运、中越国际铁路联运,累计降低企业物流成本超过30亿元。深化“放管服”改革,%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 创业创新逐步释放活力 连续4年实施“两个10万元”微型企业培育工程,累计扶持创办8万余户微型企业,民营经济总户数超过万户,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超过47%。持续实施技术改造、创新驱动、智能制造升级“三大工程”和工业质量品牌提升专项行动,累计完成工业技术改造投资亿元,实施重点技术改造项目2个、重点技术创新项目个、智能制造示范项目44个。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家,总数分别达到20家和家;新增省级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28个,累计达到58个,新增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4家,总数达6家。 信息化建设水平逐步提高 “全光网省”全面建成,全省光缆线路长度达万公里,全省所有行政村实现光缆通达,城市地区宽带接入能力最高至千兆级别,基站数21万个,4G网络实现%行政村覆盖和65%以上自然村覆盖。全省光纤用户达到.7万户,4G移动电话用户万户。中国普天、浪潮、华为、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中兴通讯等20余户国内领军企业入滇发展。 年的工作亮点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决策和坚强领导下,全面打响了工业经济攻坚战,全省上下咬定工业经济攻坚目标,撸起袖子加油干,大抓工业、大兴实体,工业经济攻坚战取得良好成绩,呈现多个亮点。 一是工业在全省经济中的顶梁柱作用越来越突出。出台了密集的政策措施,包括工业经济攻坚战实施方案、稳增长22条、降成本75条等在内,数量超过了30个。各地区、各部门也出台了系列配套政策,狠抓工作落实。可以说,政策措施是非常密集的,工作力度是相当空前的,攻坚效果是十分明显的。尤其是规模以上工业扭转了连续3年多的低速徘徊,变回两位数增长的“快车道”,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10.6%,高于全国4个百分点,排在全国第2位,比全省GDP快1.1个百分点,特别是非烟工业增长尤为强劲,增长16.2%,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工业发展的新旧动能接续越来越顺畅。把推动新旧动能的接续转换、推动工业转型升级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年,全省上下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优化存量,做大增量,推动产业向开放型、创新型、高端化、信息化和绿色化转型。烟草制品业扭负为正,增长0.5%,布局水电硅材一体化发展,电力市场化交易规模逐步扩大,交易电量达到.1亿千瓦时,煤炭去产能万吨,加强工业领域节能减排、清洁生产、污染防治和资源综合利用,推进绿色制造,传统产业持续转型,新兴产业加快成长,8大重点产业加速推进,信息、先进装备制造、食品与消费品制造等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实现2位数增长。军民融合产业加快发展,一批新产品、新技术成功研制并推广应用。全省“传统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的现代化工业体系正加速迭代。 三是一大批工业项目支撑力越来越有力。持续实施了“3个”工业转型升级、智能制造示范、技术改造0项等系列项目。多次组织队伍到北京、上海、广州、天津、哈尔滨、福建、苏州等地与企业洽谈,促进一大批重点项目顺利落地云南,有的正在加快建设,有的已经顺利投产。京东方OLED微型显示器、中汽中心云南测试基地等一批重点项目落地,昆明新能源汽车工程技术中心、云白药产能提升等项目加快推进,隆基硅产业布局和进度良好,中石油云南炼油及配套项目顺利投产。全省非电工业投资完成了.4亿元,增长12.1%。 四是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越来越深入。积极推动“中国制造”云南实施意见、“云上云”行动计划实施。去年,率先开放政务服务等重点行业、领域大数据,在农业、林业、旅游等领域建成大数据中心,“玉溪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等获得国家部委示范基地、示范街道、示范企业荣誉。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入融合发展,34户企业成为全国“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昆钢、云内动力成为工信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试点项目。多类电子产品实现“云南造”的零突破。智能机器人、3D打印机、智能终端、车载电子导航、视频监控系统等多门类产品进一步丰富,填补了我省产业链空白。 五是大抓工业大兴实体氛围越来越浓厚。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工业发展,全面打响工业经济攻坚战。书记、省长带头抓招商、推项目,去年7月6日,专门召开全省工业经济攻坚战州、市、县、区委书记工作经验交流会,陈豪书记和阮成发省长都作了重要讲话。7月18日,阮省长还专门到省工信委调研,对全省工业经济发展作出重要指示。7月20日,在全省上半年工作汇报会上,书记、省长为大抓工业、大兴实体加油鼓劲。全省各级、各部门分工负责,层层落实责任。省工信委积极牵头,认真制定方案,狠抓落实,在8月份组织了7个组对各州市开展专项督查推进,及时把工业经济攻坚战的情况向媒体发布,开展了一系列宣传,举办了全省第四届工业企业暨工业园区职工技能大赛,组织了云南省第二届“工业发展杰出贡献奖”评选,全省已经形成了大抓工业大兴实体的浓厚氛围。 总体看来,我省工业虽然起步早,但发展还不够快,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许多产业发展还不够精、不够专、不够特,总量不大,质量也不够高,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还比较多,还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 年工作展望年,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构建现代化工业经济新体系,持续打好工业经济攻坚战。 稳增长贯彻落实好省政府稳增长政策措施,完善领导干部挂钩联系企业制度和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制度,着力抓招商,抓投资,抓项目,强化要素保障,加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培育力度,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难题,确保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4户以上。 增投资分行业、分州市、分层次扩大工业投资,重点盯住滇中,盯死园区,怎么治白殿风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皮肤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