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在全面抗战爆发以后,云南成为了抗战的大后方。由于西南联大和国立艺专等著名高校、中央研究院部分研究所等研究机构的迁入,以及颇多文化界、艺术界著名人士的往来,昆明成为全国的文化中心、艺术中心之一。这时期云南的抗战美术,在当时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美术史上也应该占有一席之地。但是,由于尚缺乏系统的资料收集和透彻的研究工作[1],使得“云南抗战美术”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本文根据最新收集的资料,试图梳理云南“抗战美术”的出现、发展、变化的情况。这一时期艺术家在云南的创作和活动情况异常复杂,有大量的问题还没有得到研究和解决。例如,年至年的局部抗战时期,云南以本土人士为中心的美术创作的情况较少为人所知晓,那么,这时期云南美术是怎样开始宣传抗日的?还如,全面抗战兴起后,来往于云南的众多艺术家身份复杂、创作目的也不相同,抗战的美术宣传创作是怎样进行的?还如,年抗战宣传局势的变更之后,云南的抗战美术有些什么变化?等等。在这里,我们需要强调,狭义的“抗战美术”是直接以抗战主题为内容的美术创作;而我们采取的是扩大化的“抗战美术”概念:将富有象征意味、歌颂祖国、鼓舞中华儿女爱国精神以及当时反对战争、反对帝国主义特别是反对法西斯主义的创作都归入。本文研究对象以“抗战美术”的创作为主,略涉以艺术家为主或艺术家参与的抗战宣传活动。本文也选择一些画展、义卖展进行介绍,这是因为,虽然抗战宣传活动特别是义卖活动里的美术作品经常并非“抗战美术”,但艺术家发起、参与的义卖展与抗战画展里可能都会出现一些没有记录下来的抗战美术作品。在“云南抗战美术”的范围上,狭义上仅包括云南本土和定居、长时寄居云南的人士所创作,广义上则包罗艺术家在云南游历期间创作或作品主题与云南紧密相关的作品。而“非云南经历”或“云南主题”的抗战美术作品却绝不属于“云南抗战美术”,但对那些在云南展出过、对云南产生了重要影响的抗战美术作品,我们也需要进行介绍并点明。按照通行标准,抗日战争可分为-年的局部抗战和-年的全面抗战的两大阶段。而在全面抗战阶段,以皖南事变和年2月中央文化运动委员会成立为标志,又可以以年为界,将国统区的文化分为管控松散时期和管控严格时期。因国民党中央政府与地方势力博弈的原因,云南的抗战文艺有着自己的特点,但也大致可以分为局部抗战时期舆论兴起(-)、自由创作下的抗战宣传高峰(-)、文艺管控下抗战宣传持续的三个时期。下面,我们按照云南抗战文艺发展的三大时期,对云南的抗战美术创作和宣传进行简要介绍。一、云南抗战美术的出现 从清末到民国初年,云南开始了文化转型,美术也进行了缓慢的“现代转型”。到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油画、漫画、现代版画和现代雕塑在云南已有了初步的传播[2],国画开始吸收西方的造型语言[3],现代美术教育在云南也有了一定的底子[4],现代美术社团和美术展览也开始出现[5]。中华民国建立后,云南经过了长久的军阀混战,直到年龙云统一全省,才有了比较长久的安定局面。龙云于年开始建设“新云南”,推出了一些繁荣地方经济文化的政策,对美术也进行了扶持[6]。年5月4日《云南日报》创刊,《南风》副刊随即成为云南漫画和木刻版画的重要发表阵地。可以说,民国初期,云南现代美术已有了一定的底子。在局部抗战时期,云南社会比较安定,较富有文化艺术氛围,这些为局部抗战时期云南抗战美术的出现和初步发展提供了较为良好的外部条件。 局部抗战时期的云南原本远离日本人的威胁,而且国民党政府执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在抗日宣传上有所克制。但是,云南人民富有革命、爱国的传统,在《云南新报》、《云南民国日报》等报刊中,对“9·18”事变、“淞沪抗战”等时事都进行了追踪报导[7]。并且,云南人民组成了各种抗日抗敌会,为抵抗日本的侵略尽着自己的力量[8]。年5月《云南日报》创刊之时,因当时“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而且中日关系较为和缓,偏重于报导“剿匪”和宣传其他时事而较少涉及“中日关系”,但对于日本人与我之敌对状态亦不回避,如5月9日即在第1版发表社论《五九国耻纪念》(纪念“二十一条”),在6月18日的《时事一周》(第三期)中也有多篇报导涉及日本对中国之侵略。在中日关系紧张之时更连篇报导,这样的舆论氛围影响了云南抗战美术的诞生。先是,民国初年的董贯之在漫画中、后来的李实清在油画中都注重关心和表现现实[9],这些影响到一代代的艺术青年如音乐家聂耳、版画家李珩等。《云南日报》自创刊之后,发表其上的漫画和木刻版画,一开始就颇多表现和批判社会现实的作品,如年5、6月间发表的《毕业前后》、《炎夏》、《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等,都是针对社会生活中的问题而作;还如云南本土人士所作的第一幅可考的现代木刻版画作品,王行(李珩)于年6月25日发表的《?》?木刻版画王行发表于年6月25日 表现就是一位满腹心事的劳工。之后的《云南日报》也经常发表类似的作品。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