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上午,《云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年)》新闻发布会在昆明海埂会堂玉兰厅举行。发布会对省委、省政府已印发的《云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年)》作新闻发布及解读,回应社会关切。 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吕兵 遵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省委、省政府的工作要求,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编制了《云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年)》,《规划》已由省委、省政府印发实施。 一、《规划》的主要内容《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对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总体设计和阶段谋划,是未来五年推动全省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市场主体行为的导向,是全省各族人民齐心协力、梯次有序推进乡村振兴的行动纲领。《规划》除前言外,共11章43节,设置19个专栏,部署项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 二、《规划》的主要特点一是“两区一线”布局体现云南特征。 立足我省“九分山、一分水和田”的显著地形地貌特征,结合边境线长、守边任务重的实际,科学统筹山区、坝区、边境一线规划建设,强化山区生态屏障功能,提升坝区发展效能,优化抵边村庄布局。特别是把管严管好坝区规划建设作为优化空间布局重中之重,以“原则上坝区非规划用地一律不再审批宅基地和农房建设,确保农房数量在现有基础上一律只减不增”为目标,遵循“科学规划、绿色发展,保护优先、综合整治,惜土如金、节约用地”原则,尤其针对坝区村庄无序散乱蔓延现状,坚持规划先行、“多规合一”,实现村镇规划建设从无序到有序、从强化到优化。加大“两违”建筑和“大棚房”问题处置力度,引导村庄向坝区边缘的宜建山地布局,实现依山而建、依山而居;把振兴边境乡村作为守边固边的重要举措,在《国家规划》4种乡村振兴村庄分类的基础上,我省增加了守边固边型,通过实施兴边富民、守边固边等工程,建设设施完善、环境优美、产业发展、和谐稳定的宜居宜业宜游边境乡村。 二是产业振兴体现云南特质。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要求我省立足多样性资源这个独特基础,打好高原特色农业这张牌,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现产业振兴,要立足高原特色现代农业这一云南特质,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产业发展优势,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围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建设、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目标,重点推进6个千亿元级大产业、2个亿元级产业建设,培育壮大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进一步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建设农业服务平台、提升农业对外开放水平。总之,要加快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通过产业振兴有力支撑乡村振兴。 三是生态建设体现云南优势。 《规划》提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强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快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打造生活环境整洁优美、生态系统稳定健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实现特色美丽乡村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统一。同时,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设中国最美丽省份、打造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等部署要求,充分凸显云南生态优势和乡村多元化特色,提出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万村示范行动”。 四是凸显脱贫攻坚体现云南实情。 立足我省脱贫攻坚任务较重等实际情况,结合省委、省政府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部署,将脱贫攻坚在《规划》中作为专章安排。聚集总攻目标,确保到年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现行标准下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消除绝对贫困;确保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明确特色产业脱贫、就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教育脱贫攻坚、健康扶贫、农村危房改造、生态保护扶贫、综合保障扶贫、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改善、扶贫扶志等“精准脱贫十大行动”措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并统筹衔接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五是加快人口市民化顺应云南城乡发展趋势。 立足我省城乡融合发展障碍仍然突出、城镇化率还不高等实际,以“人口、产业、公共服务”三个融合为核心,着力推动全省城镇化健康发展,力争走出一条符合云南实际、具有云南特点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以年为基数,到年,力争全省新增城镇户籍人口万人左右,城镇户籍人口达到万人以上,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基本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陶忠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省委、省政府精心部署,高位推动,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启动了系列重大工程、重大计划和重大行动,乡村振兴实现了良好开局,“三农”发展形势持续向好,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主要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高原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 以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为抓手,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云南特色农业绿色化、有机化发展取得新进展。茶叶、花卉、蔬菜、水果、坚果、咖啡、中药材、肉牛等八个优势产业综合产值增长15.5%,新认证绿色食品个、有机产品个,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提高到1.11:1。农村一二三产业加速融合。 二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取得重大突破。 年,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精细的工作,推进精准脱贫攻坚战,实现54.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覆盖.2万贫困人口,完成40万户“4类重点对象”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在实现15个县市退出贫困县序列的基础上,有望再实现33个贫困县摘帽、万贫困人口净脱贫。 三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展开。 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全面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全力实施农村“厕所革命”,推进乡村绿化,提升村容村貌,80%以上的乡镇镇区和村庄实现生活垃圾收集处理,48%的乡镇镇区生活污水实现收集处理。 四是农村民生持续改善。 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发展,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事业发展达到新水平。年,全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增长9.2%,城乡收入相对差距持续缩小。“四好农村路”建设扎实推进,全省所有建制村通硬化路,建制村通客车率90%以上、基本上实现通邮。所有建制村实现光纤宽带网络覆盖,行政村基本实现4G网络覆盖。农村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升。 五是乡风文明焕发新气象。 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传承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推动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文化惠民工程深入推进,农家书屋实现行政村全覆盖逐步向自然村延伸。探索建立农村操办婚丧喜庆事宜监管机制,大力推进殡葬改革,遏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 六是乡村治理有效改善。 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引领,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建设充满活力、和谐有序、民族团结的乡村社会。连续3年实施基层党建推进年、提升年和巩固年,开展农村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实施农村“领头雁”培育工程,提升村干部能力和素质。实施集体经济强村工程,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引领发展能力。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整治“村霸”和慵懒滑贪村官,清理不符合条件的村干部。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进一步夯实。 七是农村改革取得重要进展。 坚持完善农业农村经济体制,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激发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年,全面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落实了承包地所有权、稳定了承包权、放活了经营权,为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奠定基础。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成效明显。农村承包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两权”抵押贷款试点进展顺利。供销社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农田水利改革、农垦改革等有序推进。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unnanshengzx.com/ynlt/1164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