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第一村”的现实启示 日前,新华社将目光聚焦到了玉溪大营街,意在揭开这曾经的“云南第一村”走向小康之路的奥秘。在笔者眼中,大营街确实比较低调,但它的“云南第一村”头衔并非浪得虚名。家家住别墅,户户有汽车,劳动力几乎全员就业,年人均纯收入近3万元……这个有着多人的滇中农村社区,被称为“中国农村共同富裕的榜样”。 曾经的大营街,生活也有“五难”:吃粮难、喝水难、住房难、行路难、娶媳妇难,“标配”也是“土坯房、茅草屋”。但如今的大营街,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民分红,从1岁起每人每年元递增,12岁以上每人每年元;小区物管和停车免费;读幼儿园免费;读初中到大学每年有补助;老年人有慰问或补助,年满94岁、岁分别一次性奖励5万元、10万元……从破败小村到全民小康,大营街的发展历程,的确能带来一些现实的启示。 没有一个地方的富裕是从天而降的,都是需要通过努力抓住机会才能获得的。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大都市如此,大营街成为“云南第一村”,亦如此。对大营街来说,他们能走上共同富裕之路,就在于抓住机遇的能力很强,努力拼搏的精神更强。上世纪80年代初,大营街人抓住改革的东风,积极发展集体企业、集体经济,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之后,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大营街的面貌便也焕然一新。同时,如社区老人所言,“劳动力大多数在集体企业上班,基本没有在家闲着”,这同样是当地人民自力更生、不等不靠努力改善生活的现实缩影。 玉溪市红塔区大营街街道大营街社区新华社发 大营街经济的发展,还离不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断打破思维的墙。从上世纪末到如今,大营街人不断试错创新,与时俱进,依托当地温泉、饮食文化等资源开发旅游业,出资打造了汇龙生态园和映月潭休闲文化中心两个4A级旅游景区,实现了三产和二产比翼齐飞。社区党总支副书记颜伟表示,“我们原来都是泥腿子,要搞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怎么搞?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尝试,失败了重新再来。”源于这样的价值追求,以及敢试敢闯的冲劲开路,当地经济发展才能搞起来,才能走出一条个性化的小康之路。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胜之年。全省各地应多向“云南第一村”取经,学习其抓住机会、努力拼搏与解放思想、敢试敢闯的精气神。同时,也应进一步明确:只要有干劲、有目标并愿意为之付诸行动,就没有过不去的难关,就没有打不开的局面。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我们不只需要一个“大营街”,而是需要许多个“大营街”。唯此,我们才能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开创一片片新天地。 (视频来源: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作者:龙敏飞 来源:云南日报 编辑:杨子莹 审核:徐凤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unnanshengzx.com/ynlt/1174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