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苗

机器人新闻写作依托于人工智能的兴起。在国内,人工智能的发展真正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我国先后成立人工智能学会(CAAI),创办关于人工智能的学术刊物《人工智能学报》,召开人工智能联合会议(CJCAI)。人工智能的产生与发展直接推动了新闻业大变革,出现了机器人新闻写作这一融合产物,颠覆了新闻业采编流程,实现了智能化的数据采集、内容写作、产品发布。

一、概念及发展历程(一)机器人新闻写作的概念

对于机器人新闻写作这一概念,学界尚未达成一致的定论,但业界学者已有了部分阐述。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喻国明认为:机器新闻写作是人工智能与传媒业联姻的产物,它将内容生产范式从媒体精英式的内容产出和用户生产内容转换到算法生成内容。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史安斌提出:“新闻机器人”是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业得以应用的产物,主要指机器利用计算机程序对相应的数据进行抓取、自动生成新闻文本。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邓建国提出:所谓“新闻机器人”,实际上是一套软件或算法语言(algorithm),它自动采集数据,然后撰写成可读的内容。算法指包含一系列非常复杂的数学规则、能通过预先设定的步骤解决特定问题的计算机程序。通过以上论述可知,机器人新闻写作是一套以人工智能为基础,集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文本生成于一体的算法程序。

(二)机器人新闻写作的发展历程

技术层面

机器人新闻写作最早产生于美国。年3月,信息供应商汤普森金融公司使用电脑程序来代替财经记者撰写金融方面的新闻,汤普森公司称,他们的机器人能够在信息发布的0.3秒内提取出关键信息,汇合成一篇新闻。年,在美国职业棒球季后赛上,诞生了一款名为“StatsMonkey”的软件,它开发于美国西北大学,在12秒内就可生产出一篇比赛报道。年,在“StatsMonkey”软件的基础上,叙述科学公司又研发出了Quill系统,用以撰写体育赛事类的新闻稿件。随着机器人新闻写作的大量使用,弊端也随之而来。机器人撰写的新闻内容过于单一。为此,叙述科学公司雇用一批具有很高专业素质的记者,让这些记者与程序员一起对写作机器人进行培训,使机器人能够采用各种报道角度,通过设置程序代码教会它们使用不同的语言风格组建句子。年叙述科学公司发布QuillEngage,这是一款能够完成自动化写作、具有强大的数据统计服务功能的平台。

应用层面

最早使用机器人新闻写作的是美联社开发的Wordsmith软件,应用领域主要集中在财经类新闻。《华盛顿邮报》的Heliograf在年里约奥运会上以超高时效性惊艳了大众。此外世界传媒巨头雅虎、英国卫报等多家媒体也在财经、体育领域投入使用“新闻机器人”。年腾讯财经一篇名为《8月CPI涨2%创12个月新高》的新闻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出现了第一个机器人新闻写手。同年11月,新华社推出“快笔小新”。年今日头条“小明”应运而生。较之前的机器人而言,它不仅能够撰写稿件,还能选择图片,模仿人类语气。年微软与《钱江晚报》共同打造的机器人“小冰”成功预测了格莱美众多奖项的得主。越来越多的机器人进入传媒领域,新闻界的自动化时代已经到来。机器人新闻写作的发展有赖于媒体的需求。机器人能够从海量的数据中抓取有用的信息提供给受众,这种高效的方式将新闻记者从繁琐复杂的数据中解放出来,撰写更有深度的报道,这就大大改变了新闻生产方式。机器人新闻写作将采访工作与撰写工作分离开来,记者不用身入现场便可得到信息并生成稿件,这一工作特点尤其体现在体育、财经类的新闻应用中。机器人新闻写作能够让记者不再从事枯燥的数据工作,更专心于深度写作。机器人新闻写作的发展也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四个部门一同发布《“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指明在未来三年智能产业的发展方向,标志着人工智能已被提升为国家重点战略地位。目前,发展人工智能已确定为国家战略目标。

二、从“快笔小新”分析机器人新闻写作重构新闻采编模式

机器人新闻写作是在算法程序的基础上,对素材进行抓取与分析,生成完整的新闻报道。它最大的特征是自动化的新闻生产。下文以“快笔小新”为例分析机器人新闻写作如何重构传统新闻采编模式。

(一)打破新闻采写的时空限制

新华社“快笔小新”仅需3秒钟就可以完成一篇对财经新闻的报道,而且能做到标题、图标、分析一应俱全。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财经数字对金融市场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金融公司需要掌握第一手数据以应对市场突发状况,机器人新闻写作全天候在线的特点恰好可以满足这一市场需求。在年里约奥运会期间,“快笔小新”更是全程跟进所有赛事,在比赛结束第一时间发出报道,期间共发出多篇稿件,保证了奥运赛事的时效。此外,“快笔小新”还能够对政府部门政令实时收集,为编辑记者提供政令方面的参考。在这个人人都能发声的时代,网络信息应接不暇,“快笔小新”可以从一些UGC平台上检测出实时新闻,提醒记者发现热点。这极大地保证了新闻的时效性,打破新闻生产的时空限制。时间上24小时全天候,可以灵活地应对各种突发状况。空间上实现地域的全覆盖。在一些特定领域,如灾难现场,记者无法立即到达,新闻机器人就可以通过算法,提供海量信息进行报道。时效性是新闻报道的重要原则,在保证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下,速度是首要原则。尤其在当今自媒体、新媒体泛滥的媒介环境下,速度是媒体人的饭碗,谁能在第一时间发布信息,谁就能拥有话语权和市场。所以人们对速度的追求也变得更为迫切。而机器人新闻写作恰恰符合了新闻报道时效性这一原则。机器人新闻写手通常全天候24小时随时待命,一旦遇上突发事件,程序将第一时间捕捉到有关数据信息,分析数据性质选择与现实场景最为匹配的模板套用,从而生成一则新闻稿件。

(二)依托大数据技术保障信息的准确性

“快笔小新”擅长体育财经类的新闻撰写,股票涨跌、人民币汇率、上市公司财报、中超比赛结果、CBA比赛结果;不仅如此,国外的相关数据,欧元汇率涨幅、失业率情况,它都能第一时间迅速处理,真实准确地报道出来。据中证网统计,截至年,新华社“快笔小新”撰写的财经类新闻共有篇,其中年有篇,年有篇,年有54篇,年有篇。大部分稿件无图片、无评论,是数据的堆砌,准确性有保证。机器人新闻写作的信息资源都是借助于大数据技术,因此,在信息来源上保证了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另外,在情节处理方面,机器人写手也通常不会加入个人情感,误导受众意见。摆事实讲道理是它的一贯作风,文章依赖于程序,文风中规中矩,有效避免了可能由人为导致的错误,形成的文章准确、客观。对于财经类的新闻,国际上会根据市场监管秩序、市场运行规则制定一套标准,对新闻内容的格式、发布时间有具体的要求。新闻机构在对财经类新闻进行撰写发布时要严格遵循国际惯例。机器人新闻写作对于处理这类格规格化的数据很在行。

(三)简化新闻采编流程

传统的新闻记者生成一则新闻工序复杂,往往要经过五个步骤:获取新闻来源;收集新闻素材;制作新闻内容;审核新闻内容;发布新闻产品。机器人新闻写作的采编通过算法程序抓取数据,生成内容并发布。节省了许多不必要的环节。在机器人新闻写作出现之前,从事新闻领域的记者们都很擅长于搜罗热点,这也是每个专业记者的必备技能。然而在拥有强大数据挖掘优势的机器人新闻写手出现之后,传统记者被比下去了,不仅在速度与准确度方面机器人拥有着先天优势,在素材的广泛度方面也更胜于传统记者,借助于大数据技术,它们的信息搜寻渠道更加广泛,种类多样。在新闻制作方面,机器人新闻写手会套用预先设立好的模板便可生成一则新闻稿件。简化了新闻采编的流程,节省了新闻采编需要的时间、人力、物力,解放了新闻生产力。机器人新闻写作还拥有文本摘要技术。“云南白药()8月26日晚间发布年中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2亿元,同比上升9.53%;利润总额16.20亿元,同比上升10.5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88亿元,同比上升10.58%;每股收益为1.元,同比上升9.92%。”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快笔小新”可以利用智能技术将大篇幅的财报分析自动精简成几句短小精炼的句子,使记者一目了然,这也极大地减轻了新闻记者的工作量,精简了新闻采集的流程。

三、从“快笔小新”分析机器人新闻写作的局限性

(一)写作模式与应用领域有限

在新闻采写方面,由于拥有一套固定的模板,造就了机器人新闻快速准确的优越性,然而这其实是一把双刃剑。模板中的句子形式大同小异,套用过程中除了一些数据外,几乎没有差别,同质化内容泛滥。写作模式单调乏味,叙事方式老套,缺乏灵动性。目前从“快笔小新”的实践经历中可以看出,由于缺乏像人类记者一样的生活经历,又由于程序的限制,稿件生硬地套用模板,内容乏味,语句枯燥,丝毫不具创新能力,难以表达情感,不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此外,程序到底是程序,还是人为设定的,它有着很多限制。比如它的应用领域十分有限,仅限于对财经、体育、突发性事件的报道。这类新闻的报道内容基本由数据堆砌而成,因此也称数据新闻,没有太多个人情感,只起到通告的作用,不能进行交互式的新闻采写。这是机器人新闻写作的先天局限。

(二)缺乏情感与深度解读能力

借助大数据技术,机器人新闻写作的效率远高于人类记者。但是,由于技术与领域的限制,以及世界的复杂多样,机器人写作于人类而言,还是存在一些弊端。长久以来,我们都将思想作为人类区别于任何事物的最显著特征,人类因为有了思想,才可称之为高级动物。目前,机器人新闻写作形式只停留于表面,无法对事件进行深度的核查与剖析,缺乏生命力。社会经验的不同是造就机器人写手与人类记者最大不同的原因之一,机器人写手缺乏与人类打交道的能力,没有社会经验,因此也不具备人类独有的思维。在面对一些社会性题材的新闻素材时,不能对其进行独到的评析。缺乏现场感、灵活性,难以驾驭批判性、解释性的新闻报道,不具备价值判断能力,更无法对新闻的真实性进行核实。机器人没有拥有像人类一样会思考的大脑,很多事情的报道比较直接片面,无法考虑伦理层面的东西。就比如在体育赛事结果的报道中,它只会对胜负做出判断,给出简单且直白的报道,它往往会用大量笔墨对胜利者进行极度褒扬,对失败者进行无意识的边缘化。类似的报道对于我们这些旁观者来说并无大碍,但对于事件中的弱方来说,这样的报道极度缺乏情感与人文关怀,会造成当事人心理上的不适。

(三)易侵犯用户隐私

机器人拥有大数据挖掘技术,借助于庞大的信息网,信息的采集能力十分卓越。特别是现如今微博、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unnanshengzx.com/ynlt/1208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