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精神,进一步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结合我省实际,现就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防灾减灾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落实责任、完善体系、整合资源、统筹力量,切实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法治化、规范化、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为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保障。 二、落实属地管理体制 省委、省政府统筹全省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整合各方资源,建立健全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加强重大防灾工程、监测预警预报、科技减灾、巨灾应对等能力建设。州(市)、县(市、区)党委、政府履行防灾减灾、应急救灾、恢复重建主体责任,将防灾减灾救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大防灾减灾投入,加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对达到启动省级I级、II级救灾应急响应等级的自然灾害,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省减灾委员会发挥统筹指导和综合协调作用,受灾州(市)、县(市、区)党委、政府在灾害应对中履行主体责任。对达到启动省级III级及以下救灾应急响应等级的自然灾害,在省级有关部门指导下,受灾州(市)、县(市、区)党委、政府根据本区域的有关预案开展防灾减灾救灾各项工作。 三、建立综合减灾体制 (一)加强统筹协调。加强各种自然灾害管理全过程的综合协调,强化资源统筹和工作协调。完善统筹协调、分工负责的自然灾害管理体制,省、州(市)、县三级政府要建立健全统一的防灾减灾救灾领导机构,统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充分发挥省减灾委员会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统筹指导和综合协调作用,建立与防汛抗旱指挥部、抗震救灾指挥部、森林防火指挥部等机构之间的工作协同制度,健全工作规程。强化省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在灾情信息管理、综合风险防范、群众生活救助、科普宣传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的工作职能和能力建设。充分发挥主要灾种防灾减灾救灾指挥机构的防范部署和应急指挥作用。充分发挥省级有关部门和军队、武警部队在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应急保障、抢险救援、医疗防疫、恢复重建、社会动员等方面的职能作用。充分发挥省减灾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在决策咨询、灾害评估、风险防控、政策研究、防灾减灾宣传教育等方面的作用。 (二)推进信息共享。规范自然灾害损失综合评估工作流程,建立完善灾害损失评估的联动和共享机制,提升灾情统计核查、报送与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各部门专业指挥系统和应急平台。建设纵向连接国家部委和省、州(市)、县(市、区),横向对接政府应急办、民政、国土资源、地震、气象、水利、交通运输、测绘地理信息、消防、人防、住房城乡建设、卫生计生、安全监管等部门,以自然灾害大数据库为核心的标准统一、接口完善的灾害管理综合信息平台。统一平台建设技术规范、数据标准,实现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形成全要素数据资源体系。各地区各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凡财政投入建设的涉灾相关数据,均应与综合信息平台共享。 四、完善灾前预防机制 (一)加强灾害风险防范。加强省、州(市)、县、乡、村各级风险调查与评估能力建设。各级政府要加强灾害风险评估、隐患排查治理,摸清本辖区内灾害风险分布情况,合理规划,采取工程和非工程性应对措施。加快各类灾害地面监测站网和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地震、地质、气象、水利、农业、林业等部门监测预警预报与风险评估能力水平。省级开展以“一带一路”重大基础设施规划区、新型城镇化发展人口密集区为重点的自然灾害危险源的调查、观测、探测和排查。州(市)、县(市、区)按照国家统一安排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与防灾减灾能力调查评估试点示范工作。 (二)强化预警信息发布。建立健全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制度,明确发布流程和责任权限。充分发挥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作用,加快州(市)、县(市、区)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统一各部门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出口。充分利用各类传播渠道,建立重大灾害预警信息全网发布机制,通过多种途径将灾害预警信息发送到户到人,有效解决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问题。与国家应急广播系统衔接,加快建设全省城市和乡村应急广播系统,推进各级应急广播系统与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协同建设。完善重特大自然灾害信息发布制度,拓宽信息发布渠道,确保公众知情权。规范灾害现场应急处置新闻发布,视情设立临时新闻中心,统一对外发布灾情。完善社会舆情应对机制,各有关部门协调联动,提高社会舆情引导能力。 (三)提高群众自救互救能力。进一步完善政府部门、社会力量、新闻媒体合作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作机制,推进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事业单位、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建立防灾减灾救灾教育长效机制,将防灾减灾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实现在校学生全面普及。加大基层应急救援人员培训力度,提升应急响应能力,确保灾后第一时间发挥作用。开发具有我省民族文化特色、针对不同社会群体的防灾减灾科普读物、教材、影视动漫、游戏等宣传教育产品,充分发挥微博、中科白癜风恢复美丽黄皮肤北京哪家白癜风医院治疗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