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长江奔腾不息,碧波壮阔浩荡。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代中国擘画发展新坐标——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即日起,重庆日报及新媒体平台开设“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栏目,在采用央媒重点稿件的同时,本报记者也将踏访长江经济带沿线11个省市,集中推出一批报道,全媒体、多维度描绘长江新气象、讲述长江新故事、探寻长江新变化,全景展现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长江经济带正在进行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实践。

▲7月20日,采访团的记者们在云南省丽江市石鼓镇“长江第一湾”竞相拍摄奔腾的长江水。记者汤寒锋摄

长江逶迤,江水浩荡;两岸青山,满目苍翠。20日上午,在“长江第一湾”畔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龙蟠乡,由中宣部组织的“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主题采访活动举行启动仪式。

▲这是重庆云阳县滨江公园。近年来,重庆通过推进长江生态环境保护项目、植树造林、实施长江非法码头生态复绿等综合措施,使重庆长江岸线生态屏障区植被得以恢复。新华社记者刘潺摄

  

大江奔流,哺育万里江山如画。时代潮涌,书写千秋复兴梦想。这次大型主题采访活动,是新闻战线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重要战略思想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新闻舆论工作服务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一次实际行动。

  

中宣部副部长、国家新闻出版署署长庄荣文在启动仪式上说,保护长江母亲河,让她焕发新的容颜,是我们每个中华儿女的责任和使命。希望编辑记者用心用情采访报道,通过鲜活的笔触、镜头、声音,充分展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擘画长江经济带发展宏伟蓝图的魄力,反映长江经济带转型发展的活力,记录母亲河奔腾向前、多姿多彩的魅力,赞颂沿岸人民利用和保护长江的努力,讲好生态长江、经济长江、文化长江、民生长江的生动故事,唱响新时代的长江之歌。

  

“我们此行看长江,也是在看中国。”人民日报记者姜赟说,通过我们的报道和评论,帮助沿江干部群众解开思想上的结,令“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入脑入心,让“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启动仪式上,采访团成员联合发出《感恩母亲河共护长江水倡议书》,倡议全国新闻界饮水思源,做守护长江母亲河的志愿者;激扬文思,做长江经济带发展的记录者;亮剑担当,做长江生态大保护的监督者;汇溪成江,做绿色生活方式的倡导者。

  

一面东巴大鼓矗立在仪式现场。记者和当地村民代表敲响大鼓,扬威正道、击鼓出征。启动仪式结束后,采访团成员到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石鼓镇石鼓码头集体义务植树,为保护母亲河尽一份心力。

  

中央和长江经济带沿线11个省市新闻单位负责同志及编辑记者,中宣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等部委和云南省及丽江市有关负责同志、专家参加了启动仪式。

  

此后20多天里,采访团将沿江而下、水陆结合,到11个省市的基层一线采访。各媒体将在重要版面、时段、新媒体平台开设“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专栏,推出系列报道,全媒体、多维度描绘长江新气象、讲述长江新故事、探寻长江新变化。

擘画新时代中国发展新坐标

——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述评

滚滚长江水,

孕育了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文明,

见证着中华民族

走向复兴和永续发展的伟大征程。

  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为新时代中国擘画发展新坐标——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要加大力度”“使长江经济带成为引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新的号角已经吹响。

  新时代航道上,长江经济带发展方向更明确、路径更清晰

  让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在生态保护中实现经济发展——这是时代摆在中华民族母亲河面前的新课题。

  千百年来,长江以水为纽带,连接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形成经济社会大系统,构成独有的自然生态屏障;

  改革开放40年,沿江省份经济快速增长,以约20%的国土面积支撑起超过全国45%的经济总量、涵养了40%以上的中国人口。一条横贯东中西、辐射南北方的经济增长带迅速崛起。

  然而,经过长期高速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面临一系列瓶颈制约和矛盾挑战:

  下游是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中上游还有三峡库区、中部蓄滞洪区和7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脱贫攻坚任务繁重;

  流域生态功能退化严重,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沿江产业发展惯性较大,污染物排放基数高,岸线、港口乱占滥用,流域环境风险隐患突出……

  如同广袤中国的缩影,困扰长江的问题,也代表着中国经济发展遭遇的瓶颈制约;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突围”,将为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探索一条路径。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年4月26日,武汉,习近平总书记为新航程上的长江经济带发展开出药方。

  这是继年1月在长江上游重庆召开座谈会后,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的第二次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

  从推动到深入推动、从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到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方向、目标、思路更加清晰——

  正确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全面做好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作;

  正确把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探索协同推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新路子;

  正确把握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的关系,坚定不移将一张蓝图干到底;

  正确把握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的关系,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正确把握自身发展和协同发展的关系,努力将长江经济带打造成为有机融合的高效经济体。

  “把脉问诊、开方施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吴晓华说,为新时代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擘画了实践路径。

  理念转变中,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两大“考题”正同步作答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是不是就不要发展?追赶发展阶段,“环境代价还是得付”,是不是唯一答案?环境治理修复,投入资金多、难度大,见效却没那么明显,是不是就不做了?

  改变发展路径,先要转变发展理念。

  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不仅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

  生态环境保护,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和关键标准。

  “要实现生态产品所蕴含的巨大价值,首先要从理念上正确把握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光保护不发展是缘木求鱼,而光发展不保护是竭泽而渔。实际上,发展和保护是辩证统一、相互促进的。”丽水市遂昌县县长沈世山说。

  承载着发展理念的深刻转变,一系列扎实有效的行动相继落地——

  湖北宜昌,一场力破“化工围江”的自我革命正在推进,这个工业大市计划到年陆续关、转、搬家化工企业,实现沿江1公里范围内化工企业全部“清零”;

  江西省将非法码头整治成效纳入市县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明确年底前将全部完成赣江、信江高等级航道和鄱阳湖沿岸的非法码头整治工作;

  贵州和重庆协同推进长江上游流域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推进乌江等跨境流域共建共保,加强沿江涉磷工矿企业污染治理;

  三峡集团开展长江经济带城镇污水治理试点,试点城市九江、岳阳、宜昌等首期项目开工建设;

  累计拆除座非法码头并进行生态复绿,全面完成非法码头整治;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区域面积共55.38万平方公里,约占长江经济带国土面积的27%……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一系列“断腕”“布新”之举给长江带来新气象——

  今年上半年,长江经济带优良(I类至Ⅲ类)水质比例为74%,比年提高0.1个百分点;劣V类水质比例为2.4%,比年下降0.6个百分点。

  生态好转的同时,经济发展的步伐更加强劲。两年多来,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经济增速总体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今年一季度,全国有8个省份经济增速超过8%,贵州、云南、江西、四川、安徽、湖南等长江经济带沿线省份占有6席。

  “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得益彰,并不矛盾。”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说,经济发展最终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而人与自然和谐是全面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深刻变革中,一条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必将越拓越宽

  公里的长江,奔流不息的长江水,涵养着上中下游十余个省区市,连接着水、路、港、岸、产、城等多方面。

  但鲜明的行政区域经济特征,制约整个流域协调发展:下游生态依赖于上游保护,但上游生态投入和产业错配在财力上如何平衡?“九龙治水”效率低下、难成合力,怎样“破题”?产业结构同质化严重,能否解决?

  问题导向,制度先行。在长江经济带发展顶层、中层设计基本完成的基础上,近期一系列制度设计向“深水区”发力——

  建立健全长江经济带生态补偿与保护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印发实施,沿江各省省内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正研究建立;

  长江经济带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已征求沿江省市和相关部门意见,正在抓紧修改完善;

  在浙江、江西、贵州、青海等地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

  加快推进长江保护法立法进程……

  在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强化利益共识,沿江省市协同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完善——

  下游,《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聚焦交通、能源、环保等领域,明确30多项重点合作事项,年度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工作计划和长三角科技合作三年行动计划同步推出;

  中游,赣湘鄂三省政府签署宣言,合力抓好湖泊湿地管理保护、生态修复和科学利用;

  上游,四川、重庆联合签署深化合作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行动计划和12个专项合作协议……

  “生态利益补偿机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等领域的突破,将让长江经济带成为真正的有机主体。”吴晓华说。

  以大改革带大开放,以大开放促大改革。

  今年年初,连接重庆和浙江宁波的渝甬铁海联运班列开通,全程运行时间仅需57个小时,而此前沿水路运送货物到长三角至少要半个月以上。

  通过与中欧班列有机连接,渝甬班列成为长江上游以铁铁联运方式向东连接出海口、向西直抵欧洲的一条新的国际物流大通道。

  黄金水道联通“一带一路”,上海、浙江、湖北、重庆、四川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持续推进,为全面开放新格局不断注入新动力。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协调推进,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消除。

  这是一场攻坚战,突破利益藩篱、构建长效机制,激发内生动力、培育创新活力,长江经济带发展在攻坚破障中引擎越来越强;

  这是一场持久战,既要做好顶层设计,一张蓝图干到底;又要坚守“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坚持“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长江经济带发展稳扎稳打、步步推进。

  踏上发展新航程,中华民族母亲河,必将焕然一新,成为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云南丽江发展文旅产业有新招非遗大师合伙打造非遗产业示范街区

一提到丽江旅游,大多数人都会想到大研古城、束河古镇、玉龙雪山;而现在,这里又多了一个新耍处——7月15日,在玉龙雪山脚下,一条云集众多非遗传承人的中国首个非遗产业示范街区“纳街”正式开街。乌铜走银、皇家贡茶、走夷方银器、剑川兴艺木雕、斑铜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里集中绽放,为丽江文旅产业发展增添了一抹亮色。

▲七月二十日,在丽江“纳街”,非遗“剑川兴艺木雕”传承人正在精心雕刻作品。记者汤寒锋摄

  目前,这个街区集合了云南26位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打造了云南最大的非遗大师合伙人平台,以大师的手艺和匠心为“钥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集中解锁与深入解读,呈现出一个文化和旅游相结合的完美示范基地。

  在这里,八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坐镇“纳街”开设了非遗课程,游客可以零距离与他们对话,亲眼见证一件作品复杂的制作过程,也可以跟随老师学习非遗作品制作。非遗小课堂涵盖非遗八大品类,从剪纸、木刻、唐卡、刺绣,到手鼓、瓷器拉胚、东巴造纸,每一样都给游客带来唯美的文化盛宴和原汁原味的手工体验。

  项目负责人介绍,“纳街”投资超过2亿元,采取的发展模式是共同打造一个非遗合伙人平台。国家级、省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只需要带着他们的版权和作品来到这里,就可以成为“纳街”的合伙人。他们入驻街区的店铺不收一分租金,场地、装修等费用全部由投资方复华集团承担,并且派专人帮助他们经营和推广,最后双方按比例进行利润分成。这种模式对于非遗传承人来说,几乎是零风险。

  这位负责人说,以前非遗传承人大多埋头制作自己的作品,并不懂得如何经营和推广,很多精美的作品无法转化为产品,也难为世人知晓。现在将他们集中在一起,通过合伙人的方式进行经营,让来丽江旅游的人都能看到他们的非遗作品,使云南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并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丽江文化氛围非常好,年底我来丽江时因白沙壁画受了启发,找到了艺术发展方向。”云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刺绣工艺大师彭萍说,她是被丽江的地域文化吸引过来的,“纳街”的合伙人方式也让她立刻决定加入。而今,她的刺绣作品也更多地融入了丽江元素,她的故事也成为“纳街”的一个缩影。

  丽江市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丽江旅游资源丰富,是长江上游的核心旅游城市。为做大做强丽江旅游产业,丽江引入复华集团,历时3年打造的以雪山花海乐园、非遗“纳街”为代表的“丽江国际度假世界”,正成为云南省生态旅游、文化传承、创新经营的文旅产业典范。

来源:重庆日报、新华社

CQDAILY

赞赏

长按







































治疗白癜风哪最好
北京哪里看白癜风最好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unnanshengzx.com/ynlt/914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