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还是英伦品牌,这是个问题。 也许在中国车市,还没有哪个品牌像MG名爵这么“纠结”。年,当威廉·莫里斯爵士创立MG品牌时,也许并没有想到,这个品牌在接下来百年的历史,会如此动荡。 1 经历上世纪中叶的光辉时代后,MG品牌开始走下坡路,年,被南汽收购之后,命名为“名爵”的MG品牌,被认为是获得了品牌的“新生”。然而,动荡的日子,远没有结束。 年,上汽和南汽合并,归于上汽旗下的名爵,与上汽自己打造的“亲儿子”荣威,同台竞技。 但毕竟亲疏有别,在彼时上汽体系中,MG名爵获得的资源,很难与荣威相比。 为了与荣威形成差异化竞争,名爵祭出了“英伦血统”法宝,利用该品牌历史进行包装,主打“英伦风”。 然而,上汽乘用车旗下,隶属自主板块的名爵品牌,在吃政策红利时站队自主品牌,在营销上却包装成“英伦品牌”,这种“两头逢源”的做法,市场真的会买单吗? 2 我们不妨用真实市场表现来说话。明眼人应该会发现,今年来,名爵品牌发布的销量报告,很喜欢用“海外市场”做噱头。如果你随手打开网页,关于名爵“出口量第一”的标题并不少。 但是,为何名爵对国内市场“避而不谈”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在国内市场的表现,实在拿不出手。尽管在近期上汽集团销量整体走弱的情况下,名爵品牌的颓势并不明显,但如果刨除“盘外因素”的海外销量,名爵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其实相当惨淡。 年,是名爵有据可查的官方发布年度销量总数据的最后一年,该年数据显示,名爵品牌当年总销量为47万辆,但是其中在国内市场的销量,仅有11万辆。 也就是说,名爵在中国市场的销量,每个月还不到一万辆。 也许发现自己在国内市场销量过于惨淡,在随后的年,名爵官方并没有报告其在中国市场的总销量。 在名爵官方的新闻稿中,是这样写的“MG名爵的年全球销量中,出口量达到48万辆,占比中国整体乘用车出口量的近20%”。名爵也自称自己已经连续四年成为“中国单一品牌海外销量冠军”。 3 注意,在这里,名爵明显把自己归类于“中国品牌”。 这是一个很奇怪的情况,既然把自己归类于中国品牌,在官方的销量报告中,竟然对海外市场大书特书,而在中国本土市场的表现,却讳莫如深。 擎商君结合乘联会及中汽协的月度销量报告,大概估算出,MG名爵品牌去年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大概在10万辆出头。也就是说,尽管年名爵在国内市场的销量已经非常难看,但年的数据,还在往下走。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去年12月份,在大家都在冲年底销量时,名爵给出的国内市场月度销量数据,为辆。要知道,当月中国品牌,比亚迪国内销量超12万辆,长安、吉利超9万辆,相比之下,名爵的数据,仅相当于别人的零头。 很明显,哪怕加上海外市场的销量,MG名爵品牌的表现也是难称亮眼,而在国内市场耕耘十余年后,名爵品牌更是有被边缘化的危险。这个出身不凡的品牌,为何会落到如今的下场? 4 除了上述的“英伦”或“自主”品牌血统混乱之外,品牌定位不清晰,也是重要原因。 年进入上汽体系后,由于上汽自主板块已有荣威品牌,为了避免荣威名爵两品牌之间“打架”,上汽乘用车给这两个品牌定调,荣威偏家用和商务,面向更大市场,名爵则更偏运动,市场略显狭小。 单从这个定调就能看得出,上汽集团层面对这两个品牌熟亲熟远。 其实,在上汽乘用车任职多年的上汽乘用车设计中心负责人邵景峰就曾直言“相比做荣威,其实做名爵更难。”原因就在于,荣威只要做好自己就行了,而名爵,不仅要考虑这个品牌的“英伦格调”,还要凸显运动型以与荣威品牌做出区隔。 在上汽自主板块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名爵能有何种发展前景,可想而知。 “多生孩子好打架”,在上汽自主的荣威和名爵面前,恰恰成了反义词,由于车型定价区间相近,搭载技术相似,两品牌之间的内耗,远大于分工协作。 而品牌的内耗,直接导致的,就是产品品质的不稳定。在第三方投诉平台上,关于名爵车型的投诉,五花八门,从变速器异响、变速器顿挫、电瓶故障、发动机异响,到发动机漏油,制动系统刹车失灵等等,涉及车型,从MG5、MG6到MGZS,基本涵盖MG所有走量车型。 可惜的是,面对内耗,资源的不匹配,以及品质口碑的硬伤,名爵的反应是继续“向上走”,在去年月份,推出了名爵黑标车系,定位A+级轿跑车的MG7,是名爵黑标车系的首款车型。 不过,从亮相,预售,到现在,半年多过去了,该车型上市日期被一推再推,其原因,也许在上汽看来,并不方便对外讲。 写在最后: 三年前,名爵品牌自己提出了“Mission”品牌战略,意思是希望在品牌诞生的周年,销往全球个国家和地区、达成年销量万辆、力争用户满意度%。 而这个周年,就是年,没错,就是今年。 从去年MG名爵全球销量五十多万辆的数据来看,想要在今年达成年销量万辆的任务,对名爵来说,恐怕是比登天还难。 事实上,面对集团不平衡的资源配比,为了提振销量,名爵品牌曾经想在营销上“玩盘外招”,比如蹭宝马热度、“13元买名爵”、“名爵6追高铁”等事件,都因为出位营销,而引发当时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