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时间的线索中我们能推测出一些事情,其实这些事情,莫言在《晚熟的人》线上直播发布会中也坦然做了解答。年,距莫言获诺奖已经过去整整八年,距他出版上一部小说已过去整整十年。莫言看来,诺奖所谓的“魔咒”是一个客观存在,大部分作者获奖以后很难再有力作出现,客观上的原因是获得诺奖的作家一般都是七老八十了,创作巅峰时期已经过去,有的人甚至获奖以后没有几年就告别了人世:“我想我能否超越自己,能否打破诺奖这个魔咒,现在不好判断,但是我一直在努力,八年以来,尽管我发表的作品不多,但是还是一直在写作,一直在做准备,我花费在案头上的准备工作远比我写这本新书的时间要多。”

莫言是个“狡黠”的作家,或者说所有优秀的作家都是“狡黠”的,你似乎在他的作品中捕捉到了什么,但好像又什么都没有捕捉到——作家故意在用小说跟你捉迷藏,并享受着这种乐趣。

“有人看到报纸上的一篇新闻写出一部小说,但是最终都还是要归结到人物上来。我在报纸上看到报道一个案件,这个事件之所以能够触动我,让我产生创作的愿望,把这个故事扩展成一篇小说,就在于它激活了我头脑中很多记忆,激活了生活中很多经验,同时也激活了里在记忆当中存在的很多你熟悉的朋友。”莫言在新书直播中也谈到了这个问题,他直言,让作家产生创作欲望的,推动他写作最大动力的还是人物形象:“我之所以敢把自己的真实名字放到小说里,就做好了接受一切的准备,无论你从哪个角度来解读都是可以的。

我跟小说里的莫言互相对视,我在看他,他也在看我。有时候他在小说里的表现是我控制不了的,我在生活中也许不会这样做,但是在小说里这样做了。”

在书中,读者随着小说里的这位“莫言”,获奖后回到高密东北乡,发现家乡一夕之间成了旅游胜地,《红高粱》影视城拔地而起,山寨版“土匪窝”和“县衙门”突然涌现,“还有我家那五间摇摇欲倒的破房子,竟然也堂而皇之地挂上了牌子,成了景点”。每天都有人来参观,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甚至还有不远万里前来的外国人。

读者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书中的“我”就是莫言本人。于是莫言讲的故事中的人和事,看上去也有点像是真人真事。小说中的“莫言”更像一个故事的寻访者和记录者,偶然路过人生百态,对争执不予置喙,对善恶不妄定论,始终冷静,始终淡然。作者的价值观始终深藏在文字背后,这些故事也因为“莫言”的介入更接地气,更加精彩。

书名《晚熟的人》取自于其中一篇小说的名字。通过抖音,莫言讲述了他对“晚熟”的理解。他坦言,“晚熟”是故乡的朋友们挂在嘴边的一句戏谑之词。大概有两层意思:第一种是,在现实生活当中,有的人看起来智力没有开化,干一些被大家嘲笑的傻事,但是后来事实证明这样的人一点都不傻;还有一种人,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故意装傻,揣着明白装糊涂,以此回避掉很多矛盾。

  “我在小说里面写‘晚熟的人’属于第二种类型,这样的人物在小说里有可能成为典型人物。”在莫言看来,“晚熟”还有另外一层含义,代表了求新求变的精神。莫言表示,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讲,人们都希望自己的作品不断变化,希望不断超越自己,希望自己能够晚熟,使艺术生命和创造力可以保持更长久一些。

许多作家在早期创作时都凝聚在个人经历,后期放眼于整体社会,新闻报道经常成为他们创作的素材。在《晚熟的人》中,也有一些小说写到了当下互联网社会关于“新媒体”“流量”“谣言”等社会生态。不同于以往所有的作品,这是莫言第一次引入了当下社会的“新人”。在《红唇绿嘴》中,莫言塑造了一个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并不陌生的人物——网络“大咖”高参。高参深谙互联网运作规律,最擅长胡编乱造、添油加醋,靠贩卖谣言发家致富。她手下有上百个铁杆水军,让咬谁就咬谁,让捧谁就捧谁,将网络玩弄于股掌之中。

高参有一句名言:“在生活中,一万个人也成不了大气候,但网络上,一百个人便可以掀起滔天巨浪。”这依旧是以高密东北乡为背景的故事,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个用童年经验和想象力织造的高密东北乡早已一去不复返。对于故乡的变化,莫言很坦然:“将逝去的留不住,要到来的也拦不住。”时代变了,故事照讲,《晚熟的人》又带回了我们熟悉的那个“说书人”莫言。

毫无疑问,莫言是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unnanshengzx.com/ynmt/1329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