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巧家,花红柳绿,处处呈现出农业特色产业竞相发展的喜人局面,在加强农特产品培育的进程中,昭通市巧家县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做强做优特色产业,促进农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巧家县坚持“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思路,采取“党支部引着走、合作社带着走、贫困户跟着走”的帮扶连接模式,因地制宜发展农特产业。通过项目实施,将实现集体经济发展、产业发展、农户增收同步推进,除了直接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带来土地流转、劳务薪金、入股红利等收益外,还带来了先进的种植技术和发展理念,为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后劲。 小草莓种出致富“大产业” “草莓种植现有亩左右,现在刚复工复产,有80多名工人在基地里,忙碌时用工量在人左右,去年种草莓每亩的收入达2.5万元。”巧家县勤丰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朱琼芬说。 脱贫攻坚以来,马树镇充分利用丰富的土地资源,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合理布局、规模发展”的原则,合理规划农业产业布局,坚持做大传统优势产业,做强特色产业的发展,发挥土地的最大效益,让农民“土地生金”。 “年,我们采取‘党支部+合作社+企业+贫困户’的产业扶贫运作模式,形成了政府引导、龙头企业带动、村(社区)协调、建档立卡贫困户广泛参与的产业发展格局,流转土地余亩集中连片种植草莓,年新增种植亩。”马树社区党委书记陈光华说,“土地流转后,让年轻、力壮、有技术的劳动力有时间外出挣钱,中老年劳动力到草莓基地务工,勤劳致富,一个都不闲着。” “我家流转了3亩土地给合作社,每亩元,1年就有0多元的稳定收入。”马树镇马树社区建档立卡贫困户朱树高兴地说。 据介绍,在草莓产业发展中,马树镇成立了合作社,挂联建档立卡贫困户余户,年流转土地亩,可产生土地流转收入万元,到年能够达到余万元。 “小碗红糖”带来“甜蜜事业” 每年一到榨糖熬糖的时间,巧家县随处可见收割甘蔗的,糖坊里机器轰鸣,空气中糖香弥漫。 目前,全县红糖生产企业、作坊42个,甘蔗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12个,获红糖产品食品生产许可证的公司有两家,助推了数千蔗农脱贫增收。 巧家县立足资源优势,不断强化产业扶贫力度,在红糖特色优势产业方面,通过创新投入机制、科学规划适宜种植区、强化与科研院所合作等方面注入发展新活力,为推进脱贫攻坚、县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年,全县种植甘蔗4余亩,产量达3万吨,“小碗红糖”年产量吨,年产值0余万元。“小碗红糖”成为当地百姓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直接或间接带动10余万人就业。 食用菌种植打造致富“新引擎” 年,巧家县林业和草原局采取“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巧家县九棵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巧家移民产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巧家县马树发扬种植农业专业合作社林下种植大球盖菇亩,年计划新增种植面积亩,挂联村集体经济组织2个,挂联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户均年固定回报收益元。 “我们老两口都在基地里打工,每个月工资在元左右,3个月来已经挣了1万多元。”在基地打工的马树镇小河塘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林家贵高兴地给笔者算着这几个月挣的钱。 据介绍,巧家县林下食用菌种植将通过3—5年时间,形成一个集食用菌种植、加工、销售、科研、旅游观光及科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实现产值3亿元以上,引领巧家林下产业发展,成为助农致富的“新引擎”。 今日推荐 来源/昭通新闻网通讯员徐有定 监制/胡华玉编审/保进编辑/陈合松 投稿/ qq.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unnanshengzx.com/ynmt/993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