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学小故事 作为社会学科的老师,经常会遇到学生提问课外话题。这当然没什么奇怪的,说明学生已经开始学会独立思考了。有一次为高二(9)班讲课,按照我和同学们制定的规则,首先应该进入“时讯论坛”阶段,大家热烈地分析讨论了热点话题与教材的密切关系,并运用前面所学的理论观点对社会问题进行了阐述。以往的时候,因为这个教学环节是同学们非常喜欢的内容,大家都争相发言,课堂气氛异常火爆。遇到难点问题,大家立即分成两派,一派赞成,一派反对。有时候,我不得不出来“劝架”。 可是,今天的情况有点特殊,刚刚讨论了一个国内新闻“就业与择业”以后,有一位姓杨的女生举手问道:“老师,您能帮我们答一个课外问题吗?”这一问,本来有些骚动的课堂立刻恢复了平静,大家都想听听有什么新鲜话题,因为高三同学常有国内外的时事问题在课堂上讨论,所以我不加思索的问她:“什么问题?”姓杨的女生用肘碰碰同桌小刘,小刘站起来说:“昨天,我们在闹区里看到一位十七八岁的青年,坐在地上,胸前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悲惨遭遇,意思是现在遇到了困难,想让我们大家帮帮他去上学”。停了一下,她问道:“老师,我们该怎么做?”还没等我理清问题的思路,同学们已经唧唧喳喳地争论起来,有人说该帮,有人立即反对说不该帮,“我们一个人出一块钱解决不了问题,”“但至少说明我们献了爱心呀!”“他写得那么惨是真的吗?”“谁会在大冷天贬低自己。”“他是哪里的我们都不清楚,会不会是假的?” 根据同学们的争论和这几年社会上出现的类似现象,我引导学生说:“你们知道他是哪的人吗?”“外地的,我估算了一下,大概有两千多公里吧。”我又问:“他既然一贫如洗,是怎么来到这儿的呢?他又以什么为生呢?”两位女生摇摇头,同学们的议论声渐渐低了下来,我分析到:“一个学生因家庭贫寒,到几千公里以外去乞讨上学的费用,而这笔费用绝非短期内可以筹得到,时间过去了学费没筹到,接下来会怎么样呢?”我巡视了一下全班同学,对那些善良的同学说:“这个青年是个骗子,他会将好心人施舍的‘学费’挥霍干净!”这一声如同沸腾的油锅里丢进一块冰凌,立即发出了剧烈的反应“他穿的是校服,怎么可能呢?”“他很可怜”“我还给了他两块钱呢?”“老师分析的不一定对!” 因为没有说服学生,我心里十分地压抑,一周后,我在《伊犁日报》上看到一篇图片新闻:《骗子骗钱黑心,好人接连上当》,说的是某地一青年想不劳而获,多条途径都没有成功,最后想出了“父母双亡,家庭贫困,求好心人帮我圆上学梦”这个办法,这一招果然灵验,半月里进帐千余元,而这些钱都被他在迪厅、酒吧里挥霍了。我把这份报纸带到班里,同学们看后说:“就是这个人,他骗了我好几块钱呢?”小杨和小刘两位女生显得十分气愤,报纸也快让她俩撕烂了。 我示意大家静下来,然后说:“以后,我们遇到类似的问题,不要感情用事,要动脑筋想一想,用这样的方法解决上学的问题,可能吗?充其量可以骗得善良人的同情心,得几个小钱混混日子罢了,真正的贫困生社会不会不管,国家已经出台了贫困生救助办法,各高校也纷纷表示不让贫困生上不起学,我们不会看见真正的大学生因贫困而流浪街头。” 我揭开了蒙在同学们心头的迷雾,我又看到到了这群少男少女脸上那光辉灿烂的笑容。 课后反思:校园中的少男少女们总有一天会走向社会,去寻找他们自己的人生目标。作为教师必须有这个预见性。在课堂中经常联系社会,联系生活,让他们有意识地将书本知识和社会实际相结合,这是教师的职责所在,也是教师思想素质的体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思想政治课改革的重要途径和必由之路。让学生学会以小见大,才能使他们认识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才能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最终使政治课变得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政治课作用和功能就会大大增强了。这就是使课堂活起来的一条新途径。 图片来自网络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unnanshengzx.com/ynxw/1451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