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云之南,因地理、气候多样,少数民族众多,形成了各式各样、五光十色的少数民族民居,其中不乏绮丽的风貌与智慧的技艺。 看腻了高楼大厦, 住烦了钢筋水泥, 我们开始怀念那些古老的文明,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少数民族的村落, 那里依然飘散着特有的原生态的气息与韵味。 1木楞房:纳西族、傈僳族木楞房形状像一个大木匣,因此 又叫“圆木垒墙房”。 纳西族的民居大多为土木结构,比较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两院等几种形式。其中,三坊一照壁是丽江纳西民居中最基本、最常见的民居形式。 傈僳族的房子,一种是上下两层都用木楞垛成,中间打楼板,形成楼上楼下居室的格局;另一种是下面一层多用来关牲畜或储存杂物,上面一层作为居室。 2土掌房:哈尼族一句话形容:你家的房顶就是我家的院子! 土掌房冬暖夏凉,防火性能好,非常实用。 彝族的"土掌房"与藏式石楼非常相似,一样的平顶,一样的厚实。所不同的,是它的墙体以泥土为料,修建时用夹板固定,填土夯实逐层加高后形成土墙(即所谓"干打垒")。土掌房分布在滇中及滇东南一带。这一带土质细腻,干湿适中,为土掌房的建造提供了大量方便易得的材料和条件。 彝族土掌房为彝族先民的传统民居,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层层叠落,相互连通,远远看去甚是壮观,后期彝汉混居,融合了部分汉族民居的特点,逐步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堪称民居建筑文化与建造技术发展史上的”活化石”。以石为墙基,用土坯砌墙或用土筑墙,墙上架梁,梁上铺木板、木条或竹子,上面再铺一层土,经洒水抿捶,形成平台房顶,不漏雨水。房顶又是晒场。有的大梁架在木柱上,担上垫木,铺茅草或稻草,草上覆盖稀泥,再放细土捶实而成。多为平房,部分为二屋或三层。 3竹楼:傣族、景颇族粗竹子做房子的骨架,竹编篾子做墙体,楼板或用竹篾,或用木板,屋顶铺草! 古人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活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算得上是最幸福的人,因为他们不仅居住在“竹”楼里,还吃着“竹”筒饭、喝着“竹”筒酒。来到版纳,最令人心动的就是那成片的竹林以及掩映在竹林中的一座座美丽别致的竹楼。 4三坊一照壁:白族散布在苍山洱海之间的白族村寨,青瓦白墙,绿树繁花,精致而又淡雅,清新而又和谐,宛如一幅幽美的水墨山水画。 走进白族村寨,进入白族人家,你会发现许多外观优美、造型精致的白族照壁。农村的三坊一照壁民居,在平面功能上略有不同。三坊皆两层,朝东的正房一坊及朝南的厢房一坊皆楼下住人,楼上作仓库;朝北的一坊楼下当畜厩,楼上贮藏草料称作草料楼。 天并不像城镇中仅供生活之用,而要兼供生产(晒谷子或加工粮食),故而天井稍大、地坪光滑(不用石铺地),为此,正房与厢房二坊相交处在结构上不用“头梁合抱柱”,而用八宇墙将二坊脱开以扩大天井面积。此例西北漏角屋为厨房,其外为菜园;西南角不设漏角屋,原安排一花园(现供养猪等副业用);照壁东面利用空地围以小院绿化种植;东南角大门外还有一块可拴牛马的场地,这些都是农村利用各种地段发展副业生产而作的灵活安排。 无论是墙壁、檐角、砖瓦、壁画……每一样都十分讲究,也让人心生羡慕! 5香格里拉藏族藏民的房屋,几乎全是木质的,整幢屋子分三层,一层是关牲口和堆放杂物的;二楼是会客和住人的;三楼是晾晒食物的。 6茅草房:佤族房屋为“干栏式”的竹楼茅草房,上层住人,下层为牛圈。传说佤族建房,还得了诸葛亮的暗示,所以,佤族的房子被人们称为孔明帽。 佤族的住房,受汉族影响较大的地区,一般是四壁着地的草木房,也有土壁草房和个别的瓦房。而大部分佤族地区的住房构造和形状与傣族的住房相似,建筑材料均为竹子与茅草。 7落地式茅草:拉祜族拉祜族民居分落地式茅屋和桩上竹楼两种。 落地式茅房由于矮小,只留下一道不足1米高的门进出,形似鸡窝,因此也叫“鸡窝房”。 8吊脚楼:壮族壮族村落房舍则多数是土木结构的瓦房或草房,建筑式样一般有半干栏式和全地居式两种。 干栏,也叫木楼、吊脚楼,多为两层。上层一般为3天间或5开间,住人。下层为木楼柱脚,多用竹片、木板镶拼为墙,可作畜厩,或堆放农具、柴火、杂物。 9竹篾房、木楞房:独龙族独龙族住房大多竹篾房和木楞房为主。 这种就地取材和极易建盖的竹篾房,由于房屋的四周和中间许多部位,都需用许多竹木桩直插入地,被当地群众形象地称之为“千脚落地”。 (来源:昆明信息港) 贵州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广西省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unnanshengzx.com/ynxx/217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