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市脱贫摘帽出实招:易地搬迁挪“穷窝”

本报记者刘祥元王云瑞

“搬迁后不仅是住所有了变化,更重要的是带来了思想观念的转变。”从芒市江东乡党委书记曹明卫的话里,记者听到的是满满的感激之情。

江东乡和谐村距芒市9公里,占地亩,现有村民户人,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元,是江东乡党委政府围绕“易地开发富乡”发展思路,积极探索扶贫攻坚“易地扶贫模式”的成功案例。

和谐村的前身名为“张摆依地”,是江东乡典型的贫困村,距芒市61公里,生存条件恶劣,资源匮乏,地质灾害频发。

“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土,是居住在张摆依地的真实写照。”和谐村村长李加香介绍,张摆依地除生存条件恶劣外,更重要的是村民思想观念落后,指望着“靠天吃饭”。

曹明卫介绍,通过易地搬迁,村民的居住环境有了根本性的改变,村民通过打零工、做建筑、餐饮服务等方式,增加了收入。还有一些村民当起了包工头,搞建筑,成为了和谐村的致富能手。村民互帮互带,全村群众逐渐富裕起来。

芒市正在全力推进易地搬迁工作,截至目前,该市今年计划实施的47个搬迁项目,土地选址已全部落实,用地面积亩,涉及林业用地项目25个,20个点林地用地项目已获批,涉及面积亩;涉及基本农田.9亩。正在组织做“土地增减挂钩”,破解土地问题,预计6月份完成数据上报,易地搬迁脱贫工作正有序的推进。

“按照非贫困户和贫困户的实际情况,政府对每家补助1.2万元至4万元,还可以申请6万元的住房建设转贷资金。以前住在大山上,交通闭塞,生存环境恶劣脱贫致富只是奢望。现在条件好了,不但住进了好房子,原来村里的田地、经济林地一样种着,搬家后,离城里近了,还可以打工增加收入。”芒市宏云新村搬迁户今年春节就已搬进新家,易地搬迁让村民们实现了“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的美好愿望。

在全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芒市紧紧抓住《云南省易地扶贫搬迁三年行动计划》部署,按照轻重缓急、先易后难的原则,确定用3年时间完成个村民小组个搬迁点户人的易地扶贫搬迁目标,并完成搬迁点民房建设和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再用两年时间巩固提升,基本完善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3年计划总投资46.81亿元,到年,全面解决搬迁安置点群众“出行难、饮水难、上学难、看病难、发展难”的问题,与全州、全省、全国同步实现消除贫困,进入小康社会目标。

(文字来源:节选云南日报5月27日第十版)

美丽乡村:幸福的和谐村

本报记者王云瑞刘祥元

一幢幢整齐漂亮的新别墅,一条条宽敞洁净的硬化路,一排排生机盎然的绿化树……眼前的小村庄仿佛城里的一个别墅区,谁也想不到,芒市江东乡和谐村曾是一个山区小村寨,信息闭塞、远离城市,祖祖辈辈生产往来靠人背马驮。

现在,和谐村里环境整洁,农家小院舒适朴实,远离城市喧嚣,却又交通便利。在这里,既能呼吸到美丽乡村的清新空气,又可以享受到城市生活的便利。

和谐村的美丽嬗变,得益于江东乡“易地开发富乡”建设美丽乡村的发展思路。在此之前,和谐村的前身名为“张摆依地”,是江东乡典型的贫困村。7年前,原张摆依地村群众与其他6个分散在不同自然村的群众一起走出大山,搬迁到起名为“和谐村”的新家园。

如今的和谐村,和芒市的距离从60多公里缩短为9公里,新家园紧邻公路,家家户户建新房,全村巷道水泥路,户户门口绿化带,村内还建了幼儿园、卫生室、卫生厕等服务设施,群众的困难问题一一解决。

“现在环境卫生整洁了,自来水、有线电视、网络都通到家了,村的其他设施也一应俱全,感觉生活跟城里人没太大区别。”当了16年村长的李家香是和谐村变化的见证人,“年以来争取各项资金万元用于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地改善了人居环境和社会服务功能,我们全村人都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给我们带来幸福生活。”

“我们虽然是来自不同的7个村的人合成一个村,但是从搬来以后从来没有发生过矛盾纠纷,而在原来的村里,每年要调解50多起邻里纠纷。”李家香说。

“生活富裕了,乡风自然就文明了,起名和谐村就是希望7个村的群众和睦相处,现在和谐村不但和谐还致富奔小康了。”李家香说,现在全村户,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元。

虽然挪了“穷窝”,过上了富裕生活,对于原张摆依地村群众来说,却放不下那份乡情。李家香说,在原村庄搬迁后,又争取了“增减挂钩”、“空心村整治”等项目,对老村落进行退耕还林,如今老村落森林葱翠,林海茫茫。

(文字来源:节选云南日报5月27日第十一版)

文∣署名图∣康成喜编辑∣康成喜审稿∣刀宏央

??点击







































北京治疗最好白癜风十佳医院
中科白癜风医院微信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unnanshengzx.com/ynxx/508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