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订阅哦!

编者按:曾有圣贤说“谁会讲故事,谁便拥有世界”,套用这句话,对记者而言,谁会讲故事,谁就能把真实的新闻传播更远。许多人眼中,记者能天南地北到处走,采访很多奇闻异事。但每一篇新闻稿件背后的艰辛却是常人无法体会的。而支撑这一切的,不仅仅是一个个真实鲜活的故事,更是每一位新闻人心底的那份温情。

新华社驻云南记者站杨牧源:看不见的辛苦背后是担当和信念

可能有人会说:谁不辛苦啊?工人农民更辛苦。的确如此,但有的辛苦是看得见的,而有的辛苦却是看不见的,记者这个行业就是这样。

年8月3日,云南鲁甸发生了6.5级地震,我和同事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在龙头山进行紧张的采访后,因为红石岩堰塞湖随时有可能溃坝,我们又马不停蹄赶往红石岩。在我们之前,还没有人登上堰塞体。我们搭乘武警部队的冲锋舟来到了堰塞体上,上面全是巨大的石块,根本无路可走,于是我们就像登山运动员一样,在巨石上攀登。

八月的鲁甸,天气十分炎热,而红石岩这种干热河谷地带,气温更是高达40多度,置身其间,就像在蒸笼里蒸着,我有一种快窒息的感觉。而就在这时,突然有人大喊:山体崩塌了!循声望去,只见已经崩塌的山体,由于强烈的余震再次发生崩塌,好像半座山都朝着我们扑了过来,完了!我心想,“快跑”,有人大喊,这时我才如梦初醒,可到处都是石头,往哪儿跑啊?我赶紧躲到一块大石头后面,一阵巨响过后,我们幸运地躲过一劫,就在惊魂未定时,猛地一下,我发现我的身旁还躺着一具遇难者的遗体,我又像弹簧一样跳了起来。我们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始了采访。由于进来得急,我们也没有带水和干粮,到下午两点多了,我们又饥又渴,后来是武警战士把他们的干粮匀了一点给我们,对我们说“辛苦啦,记者同志”。

采访结束后,我们依然坐冲锋舟返回,在堰塞湖中央,我看到一只鸡站在一堆杂草上,当地人说,这只鸡可能已经这样在水里漂了好几天了。我想,也许是有一种信念在支撑着它,它才这样顽强地坚持着。我们当记者的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因为我们时刻牢记着记者的神圣使命: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就是我们的信念!虽然每一篇稿件的背后,是无数记者艰辛、汗水甚至是生命的付出,可是我们勇于担当、无怨无悔。也许肩上越是沉重,信念越是巍峨。

云南日报社付雪晖:马吉乡群众的苦与盼是我们的忧和思

在怒江分社工作已经8年了。提到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不熟悉它的人的觉得遥远、神秘、充满诱惑;熟悉它人总把它当作贫困的代名词;而在怒江工作和生活的人,时时处处都伴随着艰辛。

以交通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发展滞后,是怒江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云南日报报业集团挂钩帮扶的福贡县马吉乡,更被称为“峡谷中的峡谷,贫困中的贫困”。

年4月的一天,我和同事到马吉乡木加甲村布达噶村民小组走访。这个村民小组在怒江西岸,村支书告诉我们,要去布达噶,溜索过江后,还要沿陡峭的山路攀爬一个多小时。看着滚滚大江以及高高悬在江面上的溜索,我们有些害怕。当时是村支书带着我一块儿过的溜索,我和他挂在同一个溜梆上,我双手抓住绳索,跟随着他的节奏,双脚离开地面的瞬间,我们俩急速飞向对岸……在整个过程中,我的双手紧紧地抓住绳索,我当时的感觉是,只要抓紧了那根绳索,就好像抓住了自己的生命。那天一位同事过溜索时随身物品落入江中,引得大家一阵惊呼,其实,当地群众在过溜索时,随身物品落入江中是常有的事情。

这条溜索长米左右,飞索过江只需要10多秒钟,但我们却深深感受到了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的艰辛。村支书告诉我们,这对溜索是村民出村的唯一通道,村民若要盖新房,一块空心砖的价格不到3块钱,但请人把空心砖溜索过江再背到布达嘎,每块砖的运费就需要3块钱。

因此,有一座连接大江两岸的桥,成了当地群众的热切期盼。

“绵绵峡谷山无尽,悠悠怒江水长流,融入方知民生困,数载接力喜亦忧”。

这是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徐体义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所表达的,更是云报人的共同感受,因为马吉乡群众的苦与盼,早已是云报人心中的忧和思。

云报集团挂钩马吉乡已有18年,直接投入的帮扶资金达多万元,用真情帮扶着马吉乡的贫困群众,用行动构筑了一座座“爱心桥”。在集团的努力下,马吉米村桥玛嘎村民小组的人马吊桥已在规划中,不久的将来,这个小村子每年的多吨草果就不再靠溜索过江了;集团65位干部挂钩帮扶着99户贫困群众,9名工作队员坚守在脱贫攻坚第一线……

德宏广播电视台崔雯:新闻之外的温度是我们最温情的表达

有圣贤说"谁会讲故事谁拥有世界",套用这句话,对记者来说,谁会讲故事,谁就能把真实的新闻传播得更远。我要说的故事,是一个30岁的男人。

他叫郑定韶,是一名护路工人。他一个人养护着盘旋在深山里的27公里路。他的家在芒市芒海镇明子山村民小组,从村里到镇上有23公里,到芒市开车最快也需要两个半小时。在成为护路工人之前,他也和很多村里的年轻男人一样,想要离开大山出去打工,挣更多的钱。可是,一次大雨导致山体坍方,进村道路被堵,妻子和孩子从镇上赶集回来被困在半路,风雨交加,又冷又饿。当他一锄一铲把淤泥清出一条路后,孩子回家吃了热乎饭,妻子洗上热水澡,村里的人都向他投来佩服的目光,那一刻,他活了27年,第一次有了存在感。于是第二天,他辗转了三个多小时的山路来到芒市交通运输局,主动提出养护途径明子山村芒里线的27公里路段。

护路工人,不仅苦,还寂寞。要保持27公里路面平整、排水通畅、行道树不遮挡驾驶员视线、公路边坡2米以下的地方不能有草,路肩两边杂草不能高于5公分,通常都是郑定韶一个人默默地走,默默地干。

他说,他最爱走回头路。人家都是从回家的反方向养护起,他就喜欢反着干,工作结束一个人往回走的时候,看着路好了,不仅是存在感,而是觉得自己在干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我问他苦不苦,他说:不苦是骗你的。前面寨子有个傈僳族大姐,连摩托车都不会骑,天天走着路来干活。跟她比我算好了。

在记者眼里,每个人都是故事。而我为什么讲他的故事?不仅仅因为我们年纪相仿,看到他,我就会想到和我并肩战斗的在基层一线的千千万万的记者们。如果他们是毛细血管,我们是传递血液的能量。

在我前行的路上,我和我身边基层一线的新闻工作互相鼓励一起前进。当我们通过提镜头、笔触将心灵的细节展现出来的时候,你会发现,原来每个人都深深地嵌在这个世界里,你不帮助他,你可能也会孤立无援。传播的力量就是要把这些东西渗透下去,然后才能生长出新的叶子。而作为记者,我们总是习惯于讲述别人,但最终改变的,却是我们自己,新闻之外的温度,是来自对真实的忠诚,是对人性的感悟,是灵魂深处的感动,是我们心底最温情的表达。

本文内容由云南省记协提供,转发请注明来源。









































白癜风治愈
好的白癜风医院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unnanshengzx.com/ynzx/187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