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毁的房屋、升起的硝烟、远处的枪炮声、无数的炸弹坑,这片土地上到处是战争的痕迹。 几辆车组成的车队穿过这片土地,车上的士兵警惕的观望着四周。 他们正在穿过交战区,枪声离他们越来越近,但这是他们的必经之路。就要穿过去的时候,巨大的爆炸声突然在他们耳边响起,车子被掀翻了。 战火还在继续,从车上摔出来的青年从地上爬起,他使劲晃了晃自己的脑袋,一股尖锐的声音充斥着他的耳朵,他暂时性的耳鸣了。 获救他拍了拍自己身上的泥土,刚想起来检查一下自己携带的设备有没有坏,一个巨大的身体就向他扑了过来,直接把他整个人盖住了。 接着又是一声爆炸,他整个人又再次晕了过去。等他醒过来时,压在自己身上的人却一动不动。 他赶紧伸手想把人推起来,刚碰到身上这人的肩膀就摸到了一些黏黏糊糊的东西——血。 “马克西姆!”青年着急的喊,他赶紧把人放平,试了试之后发现眼前的人还有一点气息。 叫马克西姆的士兵努力的睁开眼睛,他嘴唇微张,似乎想要说什么。青年将耳朵凑近,马克西姆嘴唇张张合合,然后就再也不动了。 被马克西姆救下的青年就是中国有名的战地记者卢宇光。 此时第二次车臣战争刚爆发不久(年),卢宇光和其他几位战地记者需要前往罗兹尼进行相关报道,俄罗斯军方派遣了某特种部队伞兵进行护送。 马克西姆就是这群伞兵中的一员,他也是卢宇光在战场上结识的好朋友。看着为救自己牺牲的马克西姆和身旁被炸飞的不知道属于谁的肢体,卢宇光再次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 枪炮无眼,即使卢宇光军人出身又是战地记者还是会经常负伤,那些真正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士兵就更不用说了。 奔走在前线,说不害怕是假的,但卢宇光始终牢记自己战地记者的身份。 成为新兵之路“如果你没法阻止战争,那你就把真相告诉世界。”这是战地记者的格言,也是卢宇光想做的事。 卢宇光出生于浙江杭州,和很多人一样有一颗参军报国的心。大四那年,卢宇光听说国家鼓励大学生报名参军,心里埋藏了多年的参军梦又冒了出来。 征得家里的同意后,大学毕业的卢宇光就响应号召参军去了。很快卢宇光通过了各项体检,成功戴上了大红花,成为了一名新兵。 临别之前,家里人千叮咛万嘱咐,既为他骄傲又为他担心。入伍后,经过几个月的集体训练,来自南方的卢宇光成为了一名海军。 他站岗的地方是大连一处雪山,在这里除了战友,卢宇光很少能见到其他人。 卢宇光的处女作灵感也是在这时获得的。一天,战士们闲聊起了连长的故事。 来自湖南的老连长常年呆在雪山,家里给介绍的对象一个没谈成,本打算以身许国的老连长后来却偶然遇到了自己的一生挚爱。 这位姑娘不仅很理解老连长的工作甚至选择留下来和他一起守在边疆。 卢宇光被这个故事深深地打动,他以老连长和这位姑娘为原型写下了《站长夫人》这部短篇小说。 没想到他的处女作还被成功发表到了《人民海军》报纸上,得到了很多人的赞赏。 卢宇光也因此受到了鼓舞,之后他继续用文字记录自己的部队生活。 出名随着写的越来越多,卢宇光也写的越来越好,成了部队里小有名气的文人。 后来他出众的写作能力被上级领导看重,领导希望他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就把他调到了部队机关单位从事新闻写作。 在这里,卢宇光得到了很多锻炼,也很快成长为了一名优秀的部队记者。 年,卢宇光离开部队回到了老家。出于对新闻的热爱,卢宇光选择继续从事新闻事业。被杭州人民广播电台录用后,卢宇光很快就在新闻界内小火了一把。 那一年,浙江遭遇洪水。为了及时报道前线抗洪情况,卢宇光临时成立了一个小组给抗洪一线的值班室打电话了解情况,可电话却一直无人接听。 他们把所有值班室打了个遍,最终只有两个值班室接起了电话。 卢宇光他们赶紧将这一情况写成报道,刊登了出来。 这篇名为《防洪第一线值班唱空城计,杭州抗洪形势令人担忧》的报道很快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并直接促进了抗洪工作的改善。 这篇报道后来还被评为全国新闻一等奖,卢宇光这个新闻界的新星也很快被人们注意到。 战地记者几年之后,一直在电视台工作的卢宇光却辞职了。就在身边人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么做的时候,卢宇光又出国了。年,卢宇光前往俄罗斯,成为了一名战地记者。 后来第二次车臣战争爆发,凤凰卫视需要战地记者的消息传到了卢宇光耳朵里。 他刚好在俄罗斯又有过多年记者经验,于是便毛遂自荐,成了凤凰卫视的战地记者。 也就是在这期间,他认识了好友马克西姆。战场上的情谊都是过命之交,在这种意外随时会发生的地方,两人都很珍惜这段友谊。 马克西姆舍身救卢宇光,因为保护卢宇光是他的任务也因为卢宇光是他的好友。 后医院,他并没有受很重的伤,很快就出院了。 出院之后,卢宇光再次扛起相机前往一线,很快就继续投入到了工作中。他没有太多的时间为朋友伤感,他有必须要完成的使命和任务。 战地记者每天要面对很多危险,为了记录最真实的现场,他们会在各种战争前线出现。 有枪炮声的地方就有他们,别人忙着逃出来,他们却奋不顾身的往现场去。 有时甚至是一边忙着躲子弹一边忙着报道,子弹可能就从他们的身边飞过,炸弹就炸在他们身后。 卢宇光选择成为战地记者的那一刻就已经做好了为新闻事业牺牲的准备。 战争的残酷需要有人来揭露,需要有人将真相告诉人们。 卢宇光成为凤凰卫视驻俄罗斯战地记者之后,他一直以自己的方式战斗在前线,为凤凰卫视提供了很多视频和资料。 走访恩人的家庭战争结束后,卢宇光并未着急回国,他答应马克西姆的事还未做完。 卢宇光拎着水果来到一处院子,他敲了敲门之后就站在原地等着。不一会儿,一个漂亮的俄罗斯女人打开门并邀请他进去(年)。 这是马克西姆的家,出来开门的人正是马克西姆的妻子玛丽娜。 卢宇光和马克西姆认识后就经常听他提起自己的妻子和儿子,马克西姆告诉卢宇光,自己走的时候儿子还不满一岁。 马克西姆放心不下妻子和儿子,一直希望战争早点结束。只是没想到他先牺牲在了战争结束之前,临死前马克西姆用尽最后的力气说的那几句话就是拜托卢宇光照顾自己妻儿。 卢宇光后来四处打听找到了马克西姆的家,见到马克西姆还不知道真相的妻子,卢宇光犹豫了很久。 一个刚结婚不久,还在等着丈夫回家的妻子,如果听到丈夫的死会受到多大的打击。 看卢宇光说自己是马克西姆的朋友却又犹犹豫豫的样子,玛丽娜也猜到了一些。 卢宇光将全部事情告诉马克西姆的妻子玛丽娜后,玛丽娜哭了很久。卢宇光看着这个伤心的女人,一时手足无措,不知道该怎么安慰她。 之后卢宇光也会经常来看马克西姆的妻子和儿子,给他们一些生活费。 卢宇光一直照顾他们,每次前来都会帮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在长时间的相处中,卢宇光完全充当起了这个家里男人的角色,他会像真正的父亲一样带着马克西姆的儿子玩耍,也会帮他们换掉坏掉的灯泡,修好滴水的水龙头。 后来,两人都有了结为夫妻的想法。毕竟卢宇光总往玛丽娜家里跑,又没有一个正式的身份,总会给玛丽娜招来很多流言蜚语。 结为夫妻另一方面,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两人也怕这些流言伤害到孩子。 结婚后,卢宇光不仅能更方便地照顾他们母子,也能让孩子有一个完整的童年。 经过深思熟虑,卢宇光向玛丽娜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希望两人的关系能更进一步。年,两人正式成为夫妻。 婚后,两人生了一个漂亮的女儿,马克西姆的儿子也很喜欢卢宇光这个“新爸爸”。 一家人过了一段甜蜜的时光,夫妻俩之间的矛盾也开始日益明显。生活就是由衣食住行组成,可两人在吃饭上就存在很大的差异。 妻子受不了卢宇光爱吃的菜,觉得口味太重;卢宇光又受不了每天吃土豆泥的日子。但这还不是两人最大的矛盾,他们真正难以调和的矛盾还是卢宇光工作的事。 卢宇光作为一名战地记者,经常需要到各处出差,而且去的经常是一些很危险的地方。 可妻子玛丽娜已经尝过一遍与丈夫分开后每天担惊受怕的苦了,而且卢宇光一去就是几个月,有时甚至还会与家里失去联系。 玛丽娜希望卢宇光找份安全点的工作,可卢宇光有自己的坚持。 夫妻两人为了这件事情讨论过很多次,每次都不欢而散。后来玛丽娜染上了酗酒的习惯,两人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困难。 在两周年纪念日的时候,最终两人还是离婚了,既然过得不幸福还不如不要再消耗对方的感情。 后来,在再三考虑下,离婚后他也并未着急返回中国,而是留在俄罗斯。一方面是为了事业,另一方面是因为直截了当的走后,心中难免会有不安。 没有了夫妻这层关系,两人反而相处得比之前更自在了。 在俄罗斯呆了一段时间之后,卢宇光决定将两个孩子都带回中国。 卢宇光虽然自己工作忙,但家里的老人也可以帮忙照顾孩子。但如果把孩子留在俄罗斯,玛丽娜一个人要照顾两个孩子实在是太过辛苦。 因为卢宇光的关系,兄妹二人的普通话都说得很好,回到中国后,两人都很快适应了国内的生活。 卢宇光对两个孩子的事也很上心,两个孩子虽然不能经常见到母亲但也是在一大家人的疼爱中长大的。 对于玛丽娜,卢宇光每个月给她打生活费,也会经常关心她的身体状况。 现在,当年的那两个小孩都已经长成了小伙子和大姑娘了。 在中国上大学 儿子从黑龙江大学毕业,女儿还写了一本书,卢宇光对两个孩子的教育都非常成功。 孩子们也会经常去俄罗斯看望他们的母亲,卢宇光和玛丽娜也会像老朋友一样偶尔聊聊天。 答应马克西姆的事,卢宇光做到了。 卢宇光在俄罗斯呆了25年,据他回忆,自己某次受伤太重甚至全身的血都被换了一遍。 在一次采访中,卢宇光说起了当初救自己的马克西姆,他说在最危险的时候,那个小绿人毫无顾忌的扑到了他身上。 “经历了这么多,有时候也会想不干了算了,但总觉得自己对不起那些人。” 卢宇光说道,对马克西姆的死,卢宇光心里一直有愧疚。后来谈到自己的家人,卢宇光也很为自己的两个孩子骄傲,说自己儿子是个大高个,非常帅。 从英语专业毕业的卢宇光一路经历和脱变才成为了今天我们看到的优秀战地记者。他现在还在从事自己热爱的新闻事业,还在追求自己的新闻理想。 卢宇光一直在坚持创造自己的价值,他在枪林弹雨中工作,却始终甘之如饴。 -完- 编辑 千树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unnanshengzx.com/ynfz/1470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