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都以安全著称。除了是很多大爷大妈的最爱,还是很多大财团,大企业的存放闲置资金的首选。 不过,近段时间爆出的几起大额假理财产品事件,让它的安全性受到质疑。 ◆民生银行北京航天桥支行造出30亿元假理财产品 ◆美的公司遭遇假公章,买到一款理财产品,被骗10亿 ◆兴业银行前段时间在建设银行买到10亿元假理财产品 …… 此外,银行代销其他机构的理财产品,亏光投资者本金的事件,也是是有发生。不过,在大玩家看来,不是银行理财产品不安全,而是假的理财产品不安全。 1 抛开假货,银行理财产品应该是最安全的资产之一,虽然收益不高,但很适合大额闲置资金的处理。 一来它足够安全,资产端多为政府资产,而且本身兜底能力强;二来银行投资渠道较多,产品种类丰富,而且信息获取成本较低,适合进行资产管理。 因此,很多高净值人群或者大机构、企业,都乐于将闲置资金交给银行打理,或者投资银行理财产品。 但银行理财产品也存在一个风险——内部造假门槛不高。主要是因为银行本身的信用优势,很容易取得投资人信任;加上银行结构比较复杂,人员众多,不便监管。 因此,就容易出现内部人员利用银行资源发布假产品,或者兜售非本银行的理财产品。 对于假产品,有些朋友会觉得非内部人士根本识别不了。其实,甄别假理财产品很简单,上网查查就行了。 2 银监会曾明文规定:银行业发售的普通个人客户理财产品,须公布所售产品在“全国银行业理财信息登记系统”的登记编码。客户可依据该编码在‘中国理财网(招聘网站运营总监白癜风专治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