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的权威专家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云南,本是一个诗情画意、悠然闲适的地方,这次却让参加“滇沪携手·脱贫攻坚”网络媒体云南行采访活动的记者们有了另外一种特别的感受。

大山中,云雾里,悬崖边,山路间……8天时间里,20余位媒体记者,兵分两路,分赴云南红河州、大理州的6个县,白天赶路,深夜写稿,迎着烈日,冒着小雨,遇过滑坡,躲过悬崖,热到融化,颠到散架,穿越上千公里云和雾,写就脱贫攻坚最文章。试问扶贫报道招式有哪些?且让传播君为你细数。

招式1:角色转换代表人物:未来网巩帅

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中巴车载着满满一车记者,每日颠簸在云雾缭绕的大山里。山路狭窄坎坷,一边面临着山体滑坡的风险,另一边面临着掉下悬崖的危险,几步一个急转弯,简直就像在坐过山车一样。

山路边滑落的碎石。

“真是太艰险了!一顿操作猛如虎才过得去九曲十八弯。在崖边上七拐八拐躲过落石,整个人都处在晕且散架的状态。”巩帅感慨道:“扶贫干部天天这么跑,各色艰苦不来体验一下,还真是不知道。”

蜿蜒的山路。

在此次活动中,巩帅的身份比较特殊,他同时具有双重身份。第一重身份代表活动承办方,他需要做一些协调和服务的工作;第二重身份是媒体团中的一员,他需要全程参与整个扶贫报道。虽然身兼数职,但巩帅却在两个不同的角色中转换自如,不仅很好地服务了大家,还拍得一手好图,稿子质量也特别高。

服务意识本来就是记者应该具备的素质,作为记者,我也更能了解记者们最需要什么。我会把控行程,尽量给记者们留出更多的写稿时间,也会在采访点提出一些需求,便于大家采访到更鲜活、更典型的内容。

在第一个采访点,巩帅就出手不凡。没有像传统扶贫文章那样枯燥乏味,他写的《希望小学的开学“变奏曲”:孩子的眼中藏着“外面的世界”》一文,围绕“变化”这一关键词,用一种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地写出了希望小学这几年来发生的改变,从而自然而然地引出扶贫。

“正能量报道要打动人必须倾注真情实感,要以故事为先导,把新闻事实放在故事框架里,才能让正能量具有可读性和传播力。”巩帅这样分享他的报道心得。

招式2:刨根问底代表人物:央视网王莉莉

对于记者来说,最大的必杀技就是刨根问底。在此次报道中,最有记者范儿的,莫过于王莉莉。每来到一个采访点,当很多记者还在熟悉周边环境的时候,王莉莉已经拿出笔和本,锁定好采访对象,开始进行刨根问底的发问了。

相比其他记者的提问,王莉莉提出的问题总是很细致具体,比如在问脱贫成效时,很多记者会问一些比较宏观的的问题,而王莉莉会要求采访对象算一笔账。她会提出“种一亩茶叶能收入多少?一年能种多少亩?”这样具体的问题,让采访对象很容易回答,而把这些数据写进稿件里,也会让受众很直观地看到脱贫的实际效果。

当被问及是否提前准备了采访问题,王莉莉表示:“采访的过程无需雕琢,因为扶贫攻坚的风景就在这里。”第三次来云南采访的她很感慨,她认为每一张扶贫面孔的背后,都有独特的故事。

所有脱贫的答案,都将从那些与贫困不屈不饶斗争的百姓中,从那些为了让百姓脱贫而默默奉献的干部中,从党和国家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政策引导中获取。在云南,每一种“反贫困”的方法汇集在一起,形成了强大的脱贫中国力量。

”招式3:掌握套路代表人物:云南网包涛

扶贫报道是一门学问,不掌握套路怎能行?包涛无疑是此次活动中最懂扶贫的记者,因为他的日常本职工作就是在做扶贫报道。来自云南扶贫热线编辑室的他,早已走过了无数个贫困村,写过无数篇扶贫报道。在别人眼里累到散架的行程,在他看来,不过是稀松平常。

“这次不算是最累的,之前我最辛苦的一次扶贫报道,1天之内被安排了7个采访点。”包涛介绍,他之前做扶贫报道,会冒着山体滑坡的危险,自己开车去贫困村。正是有了这么多采访经验,才让他摸清了扶贫报道的许多套路。

在包涛眼里,扶贫报道无非就包括纯时政类、扶贫经验类、产业金融类、政策类、公益类等这些类型。

在此次活动中,包涛总是能第一时间知道应该采访哪些人、应该提哪些问题,掌握满满套路的他,一切扶贫报道对他来说不过是信手拈来。

尽管懂得满满套路,但包涛却丝毫不会偷懒。为了写稿,他连续多天熬夜至凌晨4点多;为了确保扶贫数据准确,他会在采访结束后,给受访者打3个半小时以上的电话进行数据核实。他的专业负责、认真细心,让人敬佩,也让人体会到扶贫记者的艰辛和不易。

扶贫报道的政治性很强,文章中涉及的政策和数据一定要确保精准,不能浮夸,不能杜撰,因为脱贫攻坚本来就是精准的民生大事,文章如果出问题,往往会影响领导者的决策。

在包涛看来,相比其他类型的记者,扶贫记者更需要能吃苦耐劳。“因为扶贫报道去的地方基本都是老少边穷地区,如果没有韧劲,就做不了扶贫新闻。”包涛感慨道。

招式4:装备齐全代表人物:新华网刘云

对于媒体记者来说,新闻就是战场,没有武器装备,哪敢上战场?在本次活动中,装备最齐全的要数刘云了。小小的身板,每天背着10多斤的设备穿梭在各大采访点,既要拍纪实视频,又要拍新闻照片,还要写文字稿,一个人承担了摄影、摄像、编导、记者、后期等所有岗位的工作,看上去着实很辛苦。

他小小的书包里,装满了各种大大小小的设备,有相机、长焦镜头、广角镜头、小蜜蜂、笔记本电脑等。每去一个采访点,他都会扛着一个很沉的三脚架。

刘云的报道思路很清晰,活动开始之前,他就构思好要围绕红河州三个县的扶贫纪实拍摄一个视频。所以每去一个采访点,他都会提前架好机器,尽可能多变换几种机位,从而拍摄出各种不同角度和景别的镜头。

“相比平常的拍摄任务,这次活动最大的难点是采访时间很紧张,没办法把各种镜头都拍全,只能抓紧时间尽可能多拍点。”刘云表示。

扶贫工作需要做好视频记录,一方面要记录扶贫工作者作出的努力,另一方面要记录脱贫老百姓的笑脸。视频记录对于扶贫工作其实是一种最好的肯定。

”招式5:争分夺秒代表人物:昆明信息港钱嘉榀

左一为钱嘉榀。

时间就是生命,没有时效就没有新闻。此次活动时间紧,任务重,路途远,记者们每天有五六个小时都在车上颠簸,山路太急太陡,要想在车上写稿几乎不可能。每天刨去吃饭、睡觉、坐车、采访的时间,留给记者们写稿的时间特别短。

尽管如此,钱嘉榀在每个点采访结束后,经常能做到第一时间发稿,成为了整个记者团的速度担当。

之所以效率比较高,主要是因为我在采访的时候就记录好了要点,然后利用乘车的时间,思考新闻点在哪里。一旦确定了新闻点,我就开始构思,比如怎样组织稿件,还需要哪些素材,把采访对象的发言放到什么位置等。

当很多记者还在车上睡觉的时候,钱嘉榀已经构思好了框架结构;当很多记者回到酒店开始构思文章框架的时候,他已经开始下笔了。

因为采访仓促,所以要读懂各采访点提供的材料,并且要合理使用这些材料。做好扶贫报道的关键,一是要了解脱贫攻坚的相关政策和思路,二是要就地取材发现当地的新闻点。

”招式6:找准角度代表人物:解放日报顾杰

在网络媒体行活动中,因为各家媒体记者都是集中采访,写出的稿件往往大同小异。如何在群采中写出视角不同的报道,对于记者来说也是一种考验。在本次活动中,年轻的90后记者顾杰对于这一问题有着自己的独到理解。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网络媒体行,我最大的感触就是要根据媒体自身的定位来找准报道角度。每家媒体的立场不同,所以报道角度也应该有所不同。”顾杰表示。

我所在的解放日报属于上海市委机关报,因此在采访中,我重点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unnanshengzx.com/ynfz/981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