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治白癜风的知名专家 http://m.39.net/pf/bdfyy/bdfzj/

近年来,东部发达地区优质学校不惜重金吸引高配师资已不是新闻。年,一份深圳中学教师招聘豪华名单刷屏网络:招聘28人,均为硕士或博士学历,其中一半来自清华北大。让优秀人才从事基础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的共识。但是,对于更多欠发达地区的学校,在没有嫁接品牌、硬件欠缺、没有享受特殊政策扶持的情况下,又如何培养教师队伍,提升教学质量,实现优质教育的均衡呢?成都市双庆中学给了我们一个答案:自力更生。“自培自用”,让双庆中学成为教师成长的沃土,成为通往“名师”的桥梁,让教师成为发展学校、成就学校的基石。从年一所城乡结合部学校,发展为现有两个校区的区域名校,双庆中学在23年间连续多年获得成华区教育教学“突出贡献奖”,并跻身“成都市首批新优质学校”行列,成为成华区标杆品牌学校,成华区双庆教育联盟盟主学校。这些成绩的取得,教师们功不可没。23年,教师在成长,学校在发展,更是“双庆精神”的不断发扬光大。

飞速成长的双庆中学,图为双庆中学万年校区

01

双庆中学创立于年,原名九七中学,年正式更名双庆中学。双庆,这是纪念上世纪末关乎国运的两件大事:香港、澳门回归。

彼时,改革开放已过二十年,沿海经济建设突飞猛进。而对于深处内陆的成都来说,一切似乎才刚刚开始:一方面,作为“老工业基地”的成华区亟需改制,面临着“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传统工业区”向“现代化城区”的双转型;另一方面,广大的城郊农村地区,也开始了城市化进程。

经济要快速发展,农民要转型为市民,大量外来务工人员进城,子女要上学读书……社会的巨大变革,作为新型“新城圈学校”的双庆中学应运而生。

“舍得干”的双庆精神,

是教师成长的精神支柱

02

几位“老三届”(—入校)教师的口述,大致勾勒出双庆建校初期的艰辛:学校位于成都市东三环内侧,沙河畔,这里曾经让成都人引以为豪的无缝钢管厂、玻璃厂,均陆续转型搬迁,周边大片荒地,百废待兴。学校就坐落于原为成都市蔬菜基地的“联合村”,随后改名“长天路社区”。时任成华区国企子弟校五冶中学的校长张易陶,受命担任首任校长。张校长回忆起当时的处境:两条铁路距学校仅几百米,校园占地面积狭小,三栋简装楼,小土操场尘土飞扬……而更困难的是教师少,且多为新教师。家长和社区都对这所新学校的前景持怀疑和观望态度。现任教务主任的生物老师石红梅依然记得,当时的社会治安相当糟糕,晚上不时有小偷翻墙进校;周边的游戏厅和网吧,鱼龙混杂,学生放学路上,常被小混混拦路勒索;她甚至还经历过一次抢劫……面对如此恶劣的教育环境,面对学生较差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怎么办?一个字——干!用“舍得干”的精神改变现状,一定要干出个名堂,干出双庆中学的精气神。这就有了“治安德育”的开始。老教师们还对张易陶校长在的经典动作记忆犹新:一手拿扫帚,一手拿撮箕,假装打扫,实际在暗中观察。为了保护孩子的安全,放学后校长带着学校班子去网吧、游戏厅蹲点,老师们轮流去主要路口巡视、“站岗”……环境逐步改善了,可教学质量的提升才是学校的立身之本,要靠教师,靠一批优秀的教师。在没法选择师资,无法引进优秀教师的情况下,摆在学校面前的只有一条路:通过校本师培、课堂改革,配合德育立校的措施,培养自己的教师,打造自己的名师。最初,教师培养极其艰难。有经验的老师加校长一共就4人,校长带头搞科研,想方设法邀请市上区上专家进校讲座,一点一滴地培养新来的老师们。由于经费所限,教师们几乎很难出外学习。石红梅刚毕业入职,根本不晓得自己课上得如何。她还记得那时,她和同事们干得最多的事就是骑着自行车去五冶中学“蹭课”听。当时,像这种“偷师学艺”的教师可不在少数。建校之初,新教师太多,为了规范行为习惯,逐步树立“舍得干”的精神,学校施行了当时很多学校都还没有的坐班制。坐班,不打卡,也没坐班费,每月多给半天休假。老师们也清楚学校的良苦用心,因此毫无怨言,积极配合,甘于早来晚走,五点半放学,很多教师都会延迟到六七点,为学生辅导作业、答疑解惑,舍了命地干。“教师是知识分子,教育是良心活,学校能走到今天,全靠教师们的无私付出,全靠舍得干的精神的传承和光大。更为重要的是,教师们在此过程中,自己成长了,发展了。这是一个双赢的结果。”龙潭校区副校长彭晓琦对记者说。

宋濂校长(右四)接待韩国来访的教育同仁

“暖心”,是激励教师成长的良药

03

学校的发展,教师的成长,不能只靠制度、成绩来说话,教师的生活、情感等个人问题也要时刻挂在心上,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就会激发教师的热情,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努力进步。“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尽管经费不多,但对新教师,学校仍会提供两年免费住宿,这在成都市公办学校中是少有的。作为过来人,彭晓琦很有感触:“这几年招聘的年轻娃儿,很多是成都以外的。看到他们,我就想起当年的自己。教育局没有住宿专项经费,但学校仍会挤出一些钱,帮帮年轻人。”

年龙潭校区启用,两个校区的新教师都可选择住在三环外的龙潭校区,每人都会分配到一间拥有洗衣机、空调、热水器的房间。

正是这样暖暖的举措,使双庆中学形成了一种重视情感纽带的文化。比如老师们的公开课,都是团队一条心,尽心尽力。“这背后潜在的意愿,是要把这所外人瞧不起的学校,办出成绩,大家都在为荣誉而拼命。”石红梅感慨道。

在评优评职称上,学校真正做到多元评价。不唯上,不唯成绩,不搞单一投票式的暗箱操作。双庆中学的评价系统都是教师自主报名,有一套详细的打分机制:教学成绩、班主任工作、教龄、德育工作、课题研究、论文、赛课、带徒弟、学生获奖等,加权计分,而师德、口碑一项,则由全校老师无记名投票。

教学标兵、课改标兵、科研明星、育人导师、感动双庆人物、优秀班主任、巾帼英雄……每一名教职工都能在多元的评价中找到自己的特长与位置。

这也形成了双庆中学教师成长的重要传统:实施科学民主的教育管理,建立“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使全体双庆教师找到共同的行动指南和精神归宿。

“学校的每项规章制度,都是从建校时就根据需要开始建设,经过不断完善并固定下来,被双庆人接受和遵循。学校的重大制度改革,都是先征集教师意见。通过备课组、教研组、教代会反复讨论、修改,最后定稿,全校公布执行。”现任校长宋濂评价道。

“没有哪所学校可以完全靠政策拼凑起一支‘名师队伍’,一劳永逸并所向披靡。一所成熟的学校,不应四处拼名师、挖名师,而要不断用自己的文化塑造名师。因此,各校最该致力的还是教师队伍建设,这条路上没有取巧之法。”前任校长沈明德回顾学校的发展历程,如此写道。

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公开公平的评价机制,温暖了人心,成长了教师,发展了学校。

“不让一个教师掉队”,

是学校庄重的承诺

04

“年来双庆时,我已有三年教学经验,第一堂课讲完,自我感觉良好,结果被全盘否了,都说我是典型的‘填鸭式’教法,不符合双庆课堂文化。”龙潭校区物理老师王继瑞回忆道。

来双庆之前,王继瑞在广元某县城最好的中学教书。身处小天地,他对好课堂的理解是:老师讲得好、重难点把控好、课堂组织好;只要学生认真听,考试不错,就算好老师。

回顾在双庆的四年,他用一个词概括县城的教书岁月——有老教师,但没有师徒制度;学校教研极少,几乎没赛课,出外考察更少。

到双庆后,王继瑞和刚毕业的新老师,被无差别对待。对于学校探索数年的“精引活学有效练”课堂模式,他从怀疑到倾心接受,完成了一个蜕变。

“刚开始觉得,规定老师只讲15分钟,剩下时间交给学生,发问、讨论、练习,这合适吗?他们的效率有我高吗?这根本是经验和观念的颠覆。”一开始,孩子们提不出问题,他沮丧,懊恼。一学期过后,他突然发现,学生们的讨论开始热烈了,课堂活跃起来了。课堂带来的不仅是表面上的考试结果,让他更惊喜的还是学生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的飞跃。

实际上,令双庆老师引以为傲的这套课堂改革,目前已发展到3.0版本。从最初的“精引多练”,到“精引精练”,再到“精引活学有效练”,都是老师们不断实践总结的结果。

双庆中学探索出的“精引活学有效练”课堂,极大提升了教学质量

回忆这段课改历程,老师们更为学校的包容文化而自豪。最初的“精引多练”,是第二任校长沈明德带队去杜郎口中学考察引进的。一开始,还遭到一些教师的抵触。干部队伍中,也有对课改没多大信心的,甚至出现学校行政干部带头私下抵制的情况。

对此,沈明德没有用强制行政手段,而是让课改和原有课堂模式并存。最终,课改的成绩,逐渐超过了保守派的课堂,课改共识逐渐达成。

在双庆中学,要想成为一名合格教师,都要“过五关”——师德关、教材关、课堂关、管理关、科研关,新教师要经历“入格期”“成熟期”,再慢慢向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引领辐射期”前进。曾经的“老三届”们,绝大多数人现在都已独当一面,有的成为全市全区名师,有的去了其他学校担任中层或校长,更多的成了学校的骨干教师。

双庆学子风采背后,是全体教师的辛勤与汗水换来的

数学老师梁雄还记得10年前来到双庆时,被大家戏称为“三怕”教师:怕说普通话、怕上公开课、怕大小会发言。经过一段时间“入格”,他发现,每次教研活动,所有教师不分年龄、学科,人人上台“谈经说法”,毫无保留地分享。这种自觉自律的团队精神感染着他,使他“每天都在进步”,最终成长为骨干教师。

语文老师幸享婷,年9月毕业来到龙潭校区。她还记得自己第一节课,战战兢兢,上得太“满”了。常规培训结束后,鉴于她的情况,学校就从老校区给她选定了指导教师——谢佳。

双庆两校区间实行“融通教研”。每周一,她跟组内老师去老校区听“师傅”的课。其他时间,有空就过去。进课堂旁听其他老师的课,课后主动请教、交流。

师傅谢佳,非常认可幸享婷的勤奋,她认为新老师也有自己的优势,知识面广,阅读量大。在谢佳看来,技术层面上的指导还是次要的,更重要的还是树立新教师的责任心、自信心。

不断的学习、借鉴,幸享婷逐步感悟到教学的真正内涵,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如:作为年轻教师,更能理解这些互联网一代的孩子们。不少孩子喜欢打王者荣耀,她索性开起讨论会,让孩子们谈谈自己心中最喜欢的英雄,再结合语文课,讲英雄,学英雄。不仅较好地解决了教材问题,还帮孩子们逐步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

根据年龄的不同,双庆中学的课堂类型也十分丰富,分成十类:“行政调研课”,学校领导、专家可随时听的“常态课”;新教师的“入格课”;青年教师的“成长课”,“创优课”“问题诊断课”“合作课”;指导教师的“展示课”;骨干教师的“风格课”“研讨课”;“名师示范课”等。

对于校内的公开赛课,一位老师要上够四五次,除了自己班,还要在两个校区借班上课;参加市区的公开课,学校更是以团队为单位,作为一场战役来应对,两个校区教研组合力磨课。

“我们的要求是老师必须写详案,每个环节、每句话、哪句话过渡,都要推敲……发挥得好,老师可树立自信心。对教研组的团结协作,也大有裨益。”彭晓琦说道。

这些,对新教师来说,磨课就是打磨自己,几乎每个人都有一个“脱胎换骨”的故事。

“三年,是一个老师的成长周期。缺少名师,双庆中学用自身的文化和制度来培养;缺少资源,双庆的老师们就用自己的经验积累不断总结和创新,真正做到了不让一个老师掉队。”彭晓琦说道。

新教师亮相课

“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

是教师职业素养的必修课

05

双庆中学一直认为,德育不应该仅仅是德育处、班主任的事,更应该是全校德育、全民德育。只要是在学校工作,人人都应该是德育工作者。就拿年新建的龙潭校区来说吧,虽然硬件设备一流,但面临的问题,像极了建校之初老校区的境况。龙潭工业园,位于成都市东三环外侧,大多是拆迁人口和外来务工人员,其中不乏单亲家庭。家庭教育,学生素养可想而知。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unnanshengzx.com/ynly/1057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