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费一般是多少钱 http://pf.39.net/bdfyy/bdfjc/150526/4629682.html 王氏名人谱 (本章系参考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国人名大词典》历史人物卷一书编辑而成) 王二(?-)明末陕西白水人。天启七年()陕北大旱,澄城知县百般催科。他率众起义,杀死知县,攻略蒲城、韩城一带。一度攻占宜君县。后战死。王广(?-)三国魏太原祁(治今山西太原西南)人,字公渊。官屯骑校尉。齐王曹芳时,其父王凌谋拥立楚王曹彪,被司马懿夷三族,因同死。有才学,名重当世。与傅嘏等论才性同异,认为“才”(才能)和“性”(操行)是不一致的。在才性“四本论”中,主张“才性离’,和李丰同为离异派。王韦明上元(今江苏南京)人。字钦佩,号南原。弘治进士。授南京吏部主事,改兵部主事,出为河南提学副使,进太仆少卿。为诗婉丽多致,与陈沂、顾璘并称“金陵三杰’。有《王太仆集》、《南原集》。王云①(?一)北宋泽州(治今山西晋城)人,字子飞。第进士。历校书郎、陕西转运副使、兵部员外郎。靖元年(),以给事中出使金斡离不军,议割三镇求和。金兵陷太原时,为刑部尚书,再使金。归后固请康王赵构出使,遂以资政殿学士副赵构再赴金。至磁州,州民指为奸贼,被杀。曾从使高丽,著有《鸡林志》。2,(—)江西丰城人,字梦白,号破斋主人.寓居上海。初为钱庄学徒。继至北京司法部任录事。善画花鸟,受吴昌硕、陈师曾器重。尝游日本。有《王梦白画选集》行世。王凤①(卜一前22)西汉东平陵(今山东济南东)人,字孝卿。妹王政君为元帝皇后。初为卫尉,袭父爵阳平侯.成帝时,以外戚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其弟五人亦同曰封侯。他专断朝政,郡国守相刺史皆出其门.辅政十一年病卒。王氏掌握朝政由他开始,后其侄王莽代汉。建立新朝。②新莽末年新市(今湖北京山东北)人.天凤四年(17),与王匡等在绿林山(在今湖北当阳东北)领导饥民起义。后率部分起义军北人南阳(治今河南南阳),号“新市兵’。昆阳之战时曾率军守城。王莽政权被推翻后,刘玄封他为宜城王。王文1(--)明束鹿(今属河北)人,字千之,初名强。永乐进士。任监察御史,历官陕西按察使、宁夏巡抚、大理寺卿、左都御史。景泰间改吏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直文渊阁,二品大臣入阁自此始。清廉奉法,廷臣都不敢营私干进。英宗复位,被诬与于谦谋立外藩,与谦同斩于市。2(—)陕西绥德人。l年人绥德师范学校读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年加人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曾任县苏维埃政府主席、中共县委书记。抗日战争爆发后到山东历任中共胶东特委书记、胶东区委书记,八路军山东军区第五支队政委、乡三军分区政委,胶东区行政公署主任曾被选为山东省参议员。王允(一一)东汉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字子师。初为郡吏,曾捕杀宦官党羽。灵帝时,任豫州刺吏,镇压黄巾起义军。献帝初,任司徒,后与吕布密谋诛杀董卓。不久,被卓部将李催、郭汜所杀。王古(?-约)北宋大名莘县(今属山东)人,字敏仲。第进士。元丰四年(),累迁提举京西常平,颇论常平法不便.元祐末,为秘书少监兼国子祭酒。绍圣初,迁户部侍郎,主张复用差役法。建中靖国中,为户部尚书。崇宁间,入元祐党贬温州安置喜佛学,著有《法宝标目》。删晁迥《道院别集》为《道院集要》。王平(?一)三国巴西宕渠(今四川渠县东北)人;字子均。初从曹操征汉中,因降刘备。建兴六年(),诸葛亮率军北出祁山,先锋马谡违亮节度,他为裨将,数谏不听;及兵败于街亭,所部千人独全。以战功加拜参军,进位讨寇将军。建兴十二年(),亮卒,他率军平定魏延作乱.累迁镇北大将军,统汉中事。王旦(—)北宋大名莘县(今属山东)人,字子明.太平兴国进士。以著作佐郎预编《文苑英华》。咸平三年(),为同知枢密院事.次年,任参知政事。景德元年()辽大举攻宋,真宗亲赴澶州(今河南濮阳)督战。他留字京师.三年拜相.居宰府十二年,以“务行故事”为要。多提拔端重之士。寇准对其屡有非议,他却极力荐准继相位。曾拒绝契丹、西夏钱粟之求;但对真宗封禅、“天书”等活动,不持异议,以固权位。王由(约一约)北魏京兆霸城(今陕西西安东北)人,字茂道。有文才,善草隶,工摹画。历官给事中、尚书郎、东莱太守。后寓居颍川,为乱兵所害。王丘(?-)唐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字仲山。开元初,任考功员外郎,取士务覉实材,登科者仅百人,纠正取士滥冒之风。又任吏部侍郎,典选平允。累迁尚书左丞、黄门侍郎、怀州刺史等职。王仪明文安(今属河北)人,字克敬,号肃庵。嘉靖进士。历灵壁、嘉定知县,以御史巡抚陕西,夺秦王府霸占民产还百姓。巡按河南,劾赵王府辅国将军裕椋,使夺爵禁锢。调任苏州知府,革除赋役积弊,履亩定税。进为浙江副使饬苏松常镇兵备,佐巡抚欧阳锋均田赋。官至宜府巡抚、甘肃右参政。俺答犯京师,诏镇守通州,因捕笞仇鸾部下,被斥为民。著有《吴中田赋录》。王令(--)北宋元城(今河北大名东)人,长于广陵(今江苏扬州)。初字钟美,改字逢原。少时孤贫,愤世疾俗,以授徒为业。至和初,与王安石甚相得。能文擅诗,其诗奇崛豪放,或抒怀抱,或写社会,富现实性。对传统思想多有怀疑。有《广陵先生文集》、《十七史蒙求》等。王汉(--)字竹庵,清末湖北蕲水人。年人科学补习所,与胡瑛等谋响应华兴会长沙起义,事泄,不果。次年户部侍郎铁良南下江苏、浙江、江西,安徽、湖北等省搜刮钱财,他由武昌尾随至河南彰德,以手枪击之不中,逸去。清吏捕之急,投井而死。王礼(--)元末明初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字子让,初字子尚。至正十年(),江西乡试第一。次年,授安远县教官。十六年,除兴国主簿,以亲老辞归。江西参政辟为参谋,迁广东帅府照磨。后家居讲授,学者称为麟原先生。有《麟原集》。王弘(一一)南朝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字休元。王导曾孙。初为晋会稽王司马道子主簿,曾建议屯田。刘裕(宋武帝)为太尉,征为长史。随从北征,曾为裕请九锡。人宋,为尚书仆射、江州刺史。景平二年(),参与徐羡之等废少帝之谋。文帝即位,进位司空。及羡之被杀,他因弟昙首为文帝亲信,仍为司徒。曾奏请士人不与庶人连坐,人丁全役自十六改为十七岁等。后进位太保。语言举止、书信格式,皆符礼法,时人谓之“王太保家法”。王台(?一)明海西女真哈达部首领。纳喇氏,名万。自称“汗”。故又作万汗,明译为“王台”.初袭叔父王忠职,为塔山左卫左都督。万历三年()执献王杲,被封为“龙虎将军”,领地广袤千里,号令海西各部,在女真诸部中为最强。晚岁暴而黩货,部属皆离贰。十年以忧卒。王匡①(?一25)新莽末年新市(今湖北京山东北)人。天凤四年(17),与王凤等在绿林山(在今湖北当阳东北)领导饥民起义。后因山中大疫,率部分起义军北人南阳(治今河南南阳),号“新市兵”。更始元年(23)率起义军攻占洛阳。王莽政权被推翻后,刘玄封他为比阳王。后遭刘玄疑忌,几为所杀,乃率兵归赤眉军。后投降刘秀,为刘秀部将所杀。②(?一23)新莽时东平陵(今山东济南东)人.王莽侄。任太师,与更始将军廉丹率军镇压赤眉起义,所过之处,纵军害民。不久,大败于成昌(今山东东平西),军溃逃走。后又奉命守洛阳,为绿林军攻破,投降被杀。王耒(一一?)字耕木,浙江杭县(今余杭)人。日本法政大学毕业。曾充清政府刑部主事、京师地方审判厅推事、云南法政学堂监督、云南高等审判厅丞。年任奉天北路观察使,旋改洮昌道尹。0年为法制局局长。4年任内务次长。6年被委为国务院参议。王式唐太原(治今山西太原西南)人。祖恕为扬州仓曹参军,遂徙居扬州。以荫为太子正字,擢贤良方正科。累迁殿中侍御史。因通过郑注求见宦官王守澄,被中丞所劾,出为江陵少尹。大中时,为晋州刺史,救灾多所全活。大中十二年(),任安南都护,修治壕栅,镇压土民暴动。咸通元年(),任浙东观察使,镇压裘甫起义。三年,调任武宁节度使,以计尽杀徐州“银刀军”乱兵。终左金吾大将军。王戎(--)西晋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字濬仲。好清谈,为“竹林七贤”之一。惠帝时,与贾氏联姻,又曾优容赵王伦党孙秀,故屡经政变,竟能保全。累官尚书令、司徒。贪吝好货苟媚取容,时人鄙之。王吉①(?一前48)西汉琅邪皋虞(今山东即墨东北)人,字子阳。少好学,兼通五经。昭帝时,为昌邑王中尉,直方敢谏。后昌邑王嗣位为帝,旋因昏乱被废黜,他坐罪从事苦役。宣帝时,为谏大夫,上疏议论政事得失,以不切实际,托病辞官。元帝时,又应征为谏大夫,病死于赴京途中。②西汉末重泉(今陕西蒲城东南)人,字少音。今文经学大师许商弟子,以擅长政事著称。王莽时为九卿。王巩北宋大名莘县(今属山东)人,字定国,号清虚居士。王旦孙.王安石变法时,他上书言事,冯京荐之,不为安石所用。累迁太常博士。后因结交苏轼,黜监宾州盐酒税.司马光执政,任宗正寺丞。徽宗时,人元祐党籍。诗文为苏轼、黄庭坚所赏,著有《甲申杂记》、《闻见近录》、《随手杂录》。王朴(或—)五代时东平(今属山东人)人,字文伯。少善文,晓音律,通历法。后汉乾祐进士。柴荣镇澶州时,用为掌书记.显德二年(),以比部郎中应诏献《开边策》,认为首在修明政治,次论攻取,谓应先易后难,主张先取江淮,其次江南,再及巴蜀、岭南,最后收拾幽井。被采纳。累迁为端明殿学士。次年。世宗亲征淮南,为权东京副留守。六年,奉遣至河阴按行河提。旋卒。著有《大周钦天历》。王机(约——)西晋长沙(今属湖南)人,字令明。永嘉中任成都内史,终日醉酒博戏。曾参与镇压流民起义。旋率奴客门生入广州,自为刺史。后求任交州刺史不果,聚众反,被陶侃击破,病死于西奔途中。王存(—)北宋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字正仲。庆历进士。治平中,为国子监直讲,后知太常礼院。与王安石交厚,及安石执政,以论事不合,即谢不往。元丰时,,历国史编修官、知制诰兼判太常寺、知开封府,累迁户部尚书。元祐二年(),拜尚书右丞,次年,迁左丞,反对尽罢京师保甲与恢复黄河故道之役.后出知州府。奉诏修北宋地理总志,各《元丰九域志》。王达明无锡(今属江苏)人,字达善,号耐轩居士。洪武初举明经科,为本县训导,迁国子助教。永乐初,官翰林编修,迁侍读学士。博通经史,与解缙、王璲等齐名,号“东南五才子”。有《耐轩集》、《天游文集》及《王学士集》。王迈(一1)南宋兴化军仙游(今属福建)人,字贯之,一说字实之,号臞轩居士。嘉定进士。召试学士院,论楮币太多之弊,兼及时政。又论旧相史嵩之奸险,不可复用。通州漳州,被劾交结真德秀、魏了翁,削秩。后通判赣州、知邵武军。著有《臞轩集》等。王贞隋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人,字孝逸。善《毛诗》、《礼记》、《左氏传》、《周易》,长于文词。炀帝时,齐王杨暕镇江都,闻其名,以书召之,很受礼重,因上《江都赋》。后因病回乡里,卒。王当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字子思。自幼好学,举进士不第。元祐中,以苏辙荐,廷对不避权贵,任龙游县尉,蔡京为相后,不复出仕。卒年七十二。精《易》与《春秋》,今存《春秋列国名臣传》。王回(—)北京兴化军仙游(今属福建)人,字景深.熙宁进士。任松滋令,革除以人祭鬼陋习。后为宗正寺主簿。元符中,赞同邹浩以哲宗立刘妃为后之非,被废,除名。徽宗立,召为监察御史,旋卒。王则(?-)北宋涿州(冶今河北涿县)人。逃荒至贝州(治今河北清河西北),卖身为牧羊人。后投宣毅军,为小校,信奉弥勒教。庆历七年()冬,联合德、齐等州教徒,拟于次年正月初一起事。因事泄,遂提早于冬至日在贝州发动兵变,杀官吏,据武库,释狱囚。他被推为东平郡王(一作东平王),建国号为安阳,改元得圣(亦作德圣、得胜)。战士面刺“义军破赵得胜”。次年宋廷派明镐、文彦博率重兵围攻,掘地道破城。他突围被俘,英勇就义于东京(今河南开封)。王刚明末人。初投李自成起义军,累迁部将。崇祯三年(),随义军至山西,在吕梁山西,联络当地义军任亮等部,打击豪强,进击明军,辖境曾达清源、交城、乡宁等二十余县。积极声援李白成军攻破北京。十七年,率所部随李自成西撤。王伦1(?--)北宋人。初为虎翼军兵士。庆历三年(),在沂州(治今山东临沂东南),率士兵百余人起义,杀巡检使朱进。北上攻密、青两州,后乘虚南下,克泗州,渡淮河,连破楚、真、扬、泰四州及高邮军,直达和州(治今安徽和县),自置官属,战士面刺“天降圣捷指挥”字。与官军激战于扬州山光寺南,失利,转至和州,战败牺牲。②(一)南宋大名莘县(今属山东)人,字正道。建炎元年(),以朝奉郎假刑部侍郎充通问使使金,至绍兴二年()始还。七年,以迎奉梓宫使再次赴金,见挞懒。次年与金使同至临安(今浙江杭州),约定和议。九年,以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充迎梓官、奉还两宫、交割地界使再使金国,恰兀术发动政变,杀挞懒等,遂被扣留,后因坚拒金国所授官职,被缢杀。③(约——)清山东寿张党家庄(今属阳谷)人。利用清水教(白莲教支派)和传授武术组织群众,进行反清准备,历二十多年。乾隆三十九年()在寿张起义,提出反对“额外加征”的口号,攻人县城,杀知县沈济义等。后在临清旧城与清军激战,因众寡不敌而失败。自焚死。王华1(--)南朝宋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字子陵。东晋末,为刘裕别驾。入宋,从宜都王刘义隆为谘议参军,随镇江陵。徐羡之等杀少帝,迎立刘义隆(文帝),他亦力主义隆入京。文帝即位,迁中护军、侍中。定计杀徐羡之等。终身不饮酒,不赴宴,与刘湛、王昙首、殷景仁被文帝誉为“四贤”。2(---)明浙江余姚人,字德辉,号实庵,晚号海日翁。曾读书龙泉山中,学者又称龙山先生,成化十七年()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弘治中累官翰林学士,少詹事。宦官李广擅权,他讲《大学衍义》痛加指斥。正德初,进礼部左侍郎,以子守仁忤刘瑾,出为南京史部尚书。旋坐事罢。瑾败,仍复故官。王行(l—)元末明初吴县(今属江苏)人,字止仲,号淡如、半轩,又号楮园。淹通经史百家言,元末曾为巨富沈万三家塾师,井授徒讲学,与名士交洪武初地方官聘为学校师。后为凉国公蓝玉宾客,受太祖召见。终以蓝玉之狱被株涟而死.工书画,尤善泼墨山水。《楮园集》、《半轩集》等。王亥亥一作胲、核,该、垓,或误作振、眩、冰。卜辞作高祖亥、高祖王亥。商汤的七世祖。传为牧牛的开创者。《世本》:“胲作服牛”。他放牧到有易(今河北雄县一带)附近,被有易之君緜臣,夺去牛羊,其子上甲微向河伯借兵,攻灭有易,杀緜臣。夺回牛羊。见《古本竹书纪年》《楚辞.天问》等。王充(27一约97)东汉哲学家。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字仲任。少孤。后至今师受业太学,师事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后归乡里,屏居教授。历任郡功曹、治中等,后罢职家居,从事著述。即郡谢夷吾上书荐其才学,汉章帝特诏公车证,病不行。认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气”本身的运动产生了万物。自然界的“灾异”是“气”变化的结果,与人事无关。人的生命和精神也以“精气”作为物质基础,“死而精气灭。”承认感官经验是知识的来源,批判“生而知之”。主张“不徒耳目,必开心意”,重视理性思维的作用,并强调“效验”、“证验’。认为个人的贵贱寿夭,国家的治乱安危,都受“时数”的支配。曾写出《问孔》和《刺孟》筹篇,反对把儒家的经典变成教条。著有《论衡》。王问(一)明无锡(今属江苏)人,字子裕,学者称仲山先生,门人私谥文静先生。少从学邵宝,以学行著称。嘉靖进士,授户部主事,历官徐州监仓、南京职方、车驾郎中,擢广东按察佥事,赴任途中辞归。筑亭于太湖滨宝界山,读《易》,写诗作画度日。善书行草,所画竹石、花鸟、山水,点染精妙。王冲(一一)南朝陈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字长深。梁武帝甥,晓音乐,习歌舞。年十八仕梁为秘书郎。累迁侍中、南郡太守.后为元帝镇西长史。敬帝时官至尚书左仆射。入陈,官左光禄大夫,领丹阳尹,参撰律令。王汗(?一)即脱斡里勒汗。蒙古克烈部酋长。初与铁木真父也速该结为安答(义兄弟),也速该死,助铁木真恢复旧部,败蔑里乞部。年,助金将完颜襄攻塔塔儿部,金封为王,故称王汗(或译王罕)。不久。克烈部内讧,逃奔西辽,经畏兀儿、西夏返回蒙古,在铁木真支持下恢复统治。年,联合铁木真进攻乃蛮。—年,与铁木真联兵大败札木合。年,因见铁木真势力壮大,发起突然袭击,被击败,败逃途中被乃蛮人所杀。王兴(?一)明末福建漳州人,后徙居广东恩平。顺治二年(),唐王在福州监国。率义兵在广东勤王,被任为副总兵,镇守阳江。五年,任总兵,守阳江、阳春、恩平、开平四县。七年,挂虎贲将军印,奉诏驰援广州。十三年,击退尚可喜进攻,封广守伯。桂王人缅后人新宁文安砦,且耕且屯,屡拒清招降,康熙三年()被清军围困,兵败自焚。王冰唐时人。自号启玄子。相传曾任太仆令,后人亦称王太仆。平素钻研医学,积十二年时间,注释《黄帝内经素问》,并改编成二十四卷,对保存及传播古代医学文献作出了贡献。另有《玄珠密语》、《元和纪用经》,为后入托名之作。王艮(--)明泰州安丰场(今江苏东台西北)人,初名银。更名艮,安汝止,号心斋。泰州学派创立者。家贫好学,从师于王守仁,后声名在王氏诸弟子之上,学者称心斋先生。毕业讲学,门徒有樵夫、陶匠、农人。倡方“百姓日用即道”,“即事是学,即事是道”。有《心斋先生全集》、《疏传合编》行世。王导(76—)东晋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字茂弘。西晋末,为琅邪王司马睿(晋元帝)献策移镇建康(今江苏南京)。大兴元年(),辅司马睿称帝,任丞相,堂兄敦握重兵,镇长江上游,族人多居要职,时称“王与马,共天下”。历元,明、成三帝,皆居宰辅。是调节南迁士族与江南士族关系,力求稳定东晋统治的重要人物。王如(?一)西晋京兆新丰(今陕西临潼东北)人。初为州武吏。永嘉四年()西晋政府勒令流亡南阳(今属河南)一带的雍州流民还乡。他领导流民举行武装起义,雍州流民首领庞寔、严嶷侯脱起兵响应,有四、五万人,自称大将军、司雍两州牧,与晋军转战汉水一带。六年以部众缺粮,降于王敦。后为敦所杀。王观①北宋泰州海懒今江苏泰州一说如皋(今属江苏)人,字通叟。]进士。胡瑗门人。历知江都县、翰林学士。应制赋词,为高太后所恶,遭谪,自号“逐客”。词风略似柳永,词集《冠柳集》,已佚。今存《芍药谱》。②明河南祥符(今开封)人,字尚宾。洪武初由乡荐人太学卒业,洪武十九年()简授苏州知府,为政严整,曾锤杀黠吏钱英,受太祖褒将。善谈辩,长于应对。与季亨、魏观、姚善、况钟合称“姑苏五太守”。王约(—3)元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字彦博。至元十三年(),因王磐荐,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礼部主事。二十四年,拜监察御史,奏请立陜西行台。三十一年,迂中书右司员外郎。成宗即位,上奏二十二事,请改革时弊。拜翰林直学士。武宗时,进太子副詹事。仁宗即位,升河南行省右丞,人为集贤大学士、枢密副使。英宗至治元年(),因铁木迭儿专权,辞职不出,次年以年七十致仕。三年,复拜集贤大学士、商议中书省事。曾与修《大元通制》。平行著作甚丰,有《史论》、《高丽志》、《潜丘稿》等,均佚。王进(?-)五代时幽州良乡(今北京房山东南)人。为人勇悍。少为盗,史称他走路快如奔马。后唐明宗时,符彦超收为部属,用以向京师驰送军报。刘知远为侍卫亲军指挥使时,擢他为马前亲校。知远镇河东,每有急事遣他至京师,自并(今山西太原西南)至汴(今河南开封),往返不过五六日。累迁奉国军都指挥使。后从周太祖郭威起兵反后汉。历迁彰德军节度使。王圻明上海上,字元翰。嘉靖进士。历任清江知县、万安知县,擢御史,疏论时政,触犯权相,出为福建按察佥事,屡调至开州知州,推行一条鞭法。终官陕西布政参议。辞官乡居,日以著书为事。著有《续文献通考》、《东吴水利考》、《王侍御类稿》等。王均1(?一)北宋人。原为益州(今四川成都)神卫都虞候。咸平三年(),因钤辖符昭寿驭兵苛刻,为部卒赵延顺所杀,知州牛冕亦逃窜。他为众所拥立,改元化顺,建号“大蜀’,众至数万,攻克汉州等地。后被宋将雷有终镇压,兵败而死。②(—)云南呈贡人,字治平。云南讲武堂毕业。年随朱培德率滇军人粤,参加讨伐龙济光、陆荣廷,平定陈炯明叛乱和北伐战争。历任大元帅府拱卫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长、滇军第一师师长、国民革命军第三军第七师师长、第三军军长、南昌卫戍司令、江西省政府委员、津浦路警备司令。曾被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王抃(--)清初太仓(今属江苏)人,字怿民、鹤尹,号巢松。太学生。屡试不第.能诗,尤工乐府。康熙间从事戏曲写作,著有《健庵集》,传奇《筹边楼》、《浩气吟》、《舜华庄》、《鹫峰缘》四种,另有杂剧《阶怨》、《戴花刘》二种。王坚(?-)南宋人。嘉熙四年()为孟珙部将,奉命袭烧蒙古聚积船材,后率军人蜀。淳祐十一年(1)击败蒙古军,收复兴元。调守合州(治今四川合川),旋为兴元都统制兼知合州。开庆元年()蒙古军进围合州钓鱼城。他杀蒙哥(元宪宗)谕降使者,固守死战半年有余。蒙哥死,蒙古军撤退。因功封清水县开国伯。后召回临安,任侍卫马步军司都指挥使、湖北安抚使兼知江陵府等,受贾似道排斥,出知和州,忧郁而死。王助(—)福建福州人。年参加反帝大同盟,曾出席反帝大同盟远东大会。年加人中国共产党。次年入北平燕京大学,后转厦门大学读书。年赴瑞金出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历任闽浙赣军区第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闽东北军分区政委、中共闽东北分区区委书记、闽东特委宣传部部长兼统战部部长、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主任、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部长。后在福建建瓯遭土匪袭击牺牲。王佐①(—1)南宋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字宣子。绍兴十八年()进士第一。乾道元年()知建康府,朱端明、崔先生利用宗教组织兵士密谋起义,被他镇压。后知潭州。淳熙六年(年)陈峒起义,郴、道、连、永诸州震动,他遣将进击,以功升任显谟阁待制,进权户部尚书。②(?一)金霍州(治今山西霍县)人,字辅之。农家出身。兴定中,聚兵数千,权领霍州事。累迁蒲州经略使,遥授宝昌军节度副使。蒙古军取清龙堡,被俘投降,署霍州守将。旋与招抚使成天佑杀元帅崔环,归金,加龙虎卫上将军,元帅右监军,兼知平阳府事。后于救襄垣时中流矢卒。3(?一5)元末明初广东南海(今广州)人,字彦举。与孙蕡结诗社。诗作深沉意远,胜子孙。洪武六年(3)被荐,征为给事中。太祖命作《黄马歌》,倚马立成。性不乐从政,二年后告归。有《听雨轩集》、《瀛洲集》。④(?一)明山东(一作广东)海丰人。永乐中贡士,擢吏科给事中。宣德二年(1),超拜户部右侍郎。英宗即位,出镇河南,又相继督理甘肃军响、长芦盐课及通州仓场。正统七年(),进户部尚书,调剂财用,节缩有方。后兼吏部事。后从英宗出击瓦刺,死于土木堡(在今河北怀来东)。⑤(?一)明山西潞州(今长治)人,字汝弼。弘治举人,正德中任西平知县。刘六、刘七农民军攻西平,城破被杀。⑥(--)原名云辉,号南斗,江西遂川(今属井冈山)人。大革命时期,率众在井冈山与官府豪绅作斗争。1年将队伍改编为农民自卫军,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到井冈山后,带领农军接受整编。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二团副团长兼第二营营长、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十一师第三十二团副团长、中共湘赣特委委员、湘赣边防务委员会主任、湘赣边红军独立团团长、第五军第五纵队司令员。后在永新被错杀。王伾唐杭州(今属浙江)人。德宗末年侍诏翰林,与王叔文侍读东宫。得太子(顺宗)信任。贞元二十一年(),顺宗即位,任左散骑常侍、待诏,支持王叔文改革政治。时顺宗患风疾,他出入宫中,通过宦官李忠言,沟通中外消息。宪宗即位后,改革失败,王叔文被贬遇害,他也被贬为开州司马而死。王佑元末明初江西泰和人,字子启。洪武二年()授御史,擢广西佥事,助按察使寻适治理广西。后调任重庆知州,招抚流民。坐事免官,卒年六十六。王伽隋河间章武(今河北大城)人。开皇末为齐州行参军。曾解送流囚李参等七十余人往京师,途中悯其辛苦,脱去枷锁,依期到达,无一离叛。文帝闻之召见与语,擢为雍县令。为政有能名。王含(?-)东晋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字处弘。王敦兄。累迁征东将军,都督扬州江西诸军事。王敦举兵时,为郭军元帅,与钱风等率众攻建康。兵败,奔荆州,被荆州刺史王舒沉杀于长江。王忱1(—1)元赵州宁晋(今属河北)人。字允中。幼读书,有才识。以荐入值太子宿卫,掌钱谷计簿。至元十七年()出为山北辽东道提刑按察副使。二十四年,改河北、河南道,任内禁卖奴、恤戍军、平冤狱,治有政绩。累迁岭南广西、河东山西二道肃政廉访使,江陵,汴梁二路总管府总管。武宗时,拜云南行省参知政事,未任,后任昭文馆大学士。②(—)明太仓(今属江苏)人,字民应,号思质。嘉靖进士。任御史,出视山东盐政。嘉靖二十九年()任顺天巡按,俺答大举犯古北口,他至通州守卿,升右佥都卿史。三十一年巡视浙闽,提督军务,先后上方略十二事,任用参将俞大猷,汤克宽,屡破倭寇。后调任蓟辽总督、右都御史。遭严崇父子诬陷致死。穆宗即位,其子世贞、、世懋伏阙讼冤,追复故官。王灼南宋遂宁(今属四川)人,字晦叔,号颐堂。绍兴中,曾为幕官,寓居成都碧鸡坊,著《碧鸡漫志》,详述曲调源流,从音乐方面研究词调,间亦品评词家风格、流派,介绍民间艺人。还著有《糖霜谱》、《颐堂集》、《颐堂词》。王沔土(--)北宋齐州(治今山东济南)人,字楚望。太平兴国进士。历大理评事、直史馆、同知贡举、同签书枢密院事。雍熙三年(),为枢密副使。端拱元年()任参知政事.趁宰相赵普出守,吕蒙正宽简,弄权决政,好听谄言,进退不当。淳化二年()罢政。王沈西晋高平(今山东鱼台北)人,字彦伯。出身寒门,为豪族所抑,仁郡文学掾,不得志,终于乡里。作《释时论》,讥刺当世权贵唯计门第高低而排抑人才。王良(--)原名化陔,四川綦江人。黄埔军校第六期毕业。1年加人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后到井冈山。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连长、教导队队长、支队长、第十师师长、第十二师师长、第四军军长。曾率部参加东征福建的漳州战役。后在武平侦察敌情时牺牲。王劭隋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人,字君懋。好读书。仕北齐,累迁太子舍人、中书舍人。人隋,初任著作佐郎。因去职在家私撰《齐书》,被人告发,文帝览其书而悦之,起为员外散骑侍郎,修起居注,迁著作郎。屡上表言符命,取容文帝。炀帝时,官至秘书少监。任史官近二十年,撰有《齐志》、《齐书》、《隋书》等,已伕。王纶①(?-)南宋建康(治今江苏南京)人,字德言。绍兴进士。累迁权国子正,厘正太学旧规,历诸王宫大小学教授兼权兵部郎官、监察御史,论事件秦桧,罢去。二十六年,为起居舍人,旋兼侍讲,为高宗进讲《春秋左传》,荐举郑樵.二十八年,同知枢密院事。时金人将南下的边报纷至,他与陈康伯等请预作备御。次年,以称谢使赴金。三十一年,知建康府兼行宫留守。②明浙江慈溪(今慈溪东南)人,字汝言,号节斋。成化进士。正德中官至右副都御史、湖广巡抚,卒于官。精于医道,原病定方,不拘泥于古训,论者以为朱震亨(丹溪)复出。据古《本草》及张洁古、李东垣、朱震亨医著,删节而成《本草集要》。另有《名医杂著》。王环(?一)唐末五代许州(治今河南许昌)人。善兵法。事马殷,有战功,授岳州都指挥使。乾化四年()袭吴黄州,执刺史马邺。天成三年(),改六军副使。前后凡六破吴兵,再破荆南兵,声震一时。每战身先士卒,与众同甘苦。士卒负伤亲为敷药铖治,故所向克捷。王武(--)清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字勤中,号忘庵、雪颠道人。以诸生人太学,无意科举。精鉴赏,富收藏,多为宋元明诸大家名迹,心慕手迫,务得其遗法。善写生,所画花鸟动植,生趣盎然。王青(一)原名李致中,又名李敏行,直隶景县(今属河北)人。早年在景县乡村师范学校读书。年参加反帝大同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共青团景县县委组织委员,中共景县县委委员,中共津南工委驻河北省委交通,冀南区委第五地委组织部部长、地委书记。曾在中共中央华北局党校学习。王茂(—)南朝梁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西)人,字休连,一字茂先。仕齐,为襄阳太守,率军拒北魏。又随萧衍(梁武帝)败魏将王肃。迁辅国长史、襄阳太守。随衍人建康,夺取帝位。迁待中、领军将军。又讨平陈伯之叛乱。任散骑常侍、骠骑将军、江州刺史。卒于官。王苹(-)南宋福州福清(今属福建)人,字信伯,号震泽。曾师事程颐。绍兴初,高宗召对于平江(今江苏苏州),赐进士出身。为秘书省正字,预修《神宗实录》,兼史馆校勘。后以著作佐郎通判常州,为秦桧所恶,借故夺官。著有《易传》、《论语集解》,不传。后人辑其文为《王著作集》。王直1(9一)明江西泰和人,字行俭,号抑庵。永乐进士。授庶吉士,帝赏识其文,召入内阁,改修撰。后历事仁、宣二朝,迁少詹事兼侍读学士。在翰林二十余年,稽古、代言、编纂、记注多出其手,与王英齐名,有西王、东王之称。正统中,任吏部尚书,掌铨叙大权十四年。有《文端公集》。②(?-)明徽州(今安徽歙县)人,《明史》误作汪直。出身无赖。嘉靖十九年()出海经营走私贸易,运硝黄、丝绵等违禁物品,抵日本、暹罗及西洋诸国,成富商,号称五峰船主.于宁波双屿港建立据点,后移到烈港,焚掠沿海各地。又兼并其他海上武装集团,声势日大。嘉靖三十一年()派徐海、陈东、萧显、麻叶等导倭寇入侵,劫掠财物,浙东、浙西,江南、江北同时告警。以后连年侵扰不绝,东南军民死亡不计其数。次年,被俞大猷、汤克宽击败,逃往日本平户,据萨摩州之松浦津,自称徽王。三十六总督胡宗宪设计诱降,三十八年冬(年初)斩于杭州。王构(-1)元东平(今属山东)人,字肯堂,号安野。严实选为东平行台掌书记。至元十一年(),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宋亡,奉旨至杭州取图籍仪仗。十三年,迁翰林修撰。历吏、礼部郎中,治书侍御史,改翰林侍讲。成宗立,升翰林学生,预修《世祖实录》;参议中书省事,以疾归东平。起为济南路总管,有善政。武宗即位,拜翰林学士承旨。有《修辞鉴衡》。王昊(一)清江苏太仓人,字惟夏。康熙间应举博学鸿儒科,授正字,又加内阁中书衔,诏下而他已先卒。工诗文。与黄与坚等称“娄东十子”。著有《硕园集》、《当恕轩随笔》。王昙(—)清秀水(今浙江嘉兴)人,一名良士,字仲瞿,号瓶山。乾隆举人.尝三上书座主吴省钦,请劾和珅。一生潦到。与龚自珍友善。能诗,尤工骈体文,与舒位、孙原湘齐名。著有《烟霞万古楼文集》、《仲瞿诗录》。另有传奇剧本《回心院》、《万花缘》等。王杲(?-)明建州女真首领之一。任建州右卫都指挥使。居浑河上游。通汉语,与居婆猪江的王兀堂东西遥应。屡次攻掠辽东地区。万历三年(),为明将李成梁击败,逃往哈达部.为王台执献明廷杀害。王季即季历,周文王之父。王岱清湖南湘谭人,字山长,号了葊,又号且园。明崇祯举人。人清后屡试不第。选安乡教谕,迁随州学正、顺天教授,再迁澄海知县。工诗文,能书画。著有《了葊诗文集》、《且园近诗》、《且园近集》等。王侁(?一)北宋开封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字秘权。王朴子。开宝中,领兵败南唐于宣州。太平兴国初,镇压梅山洞蛮。时契丹来贡,诏送其使,并使灵州、通远军,归言主帅所留牙兵交结边人,桀黠难制,悉请代还。后从太宗灭北汉。留为岚、宪巡检。雍熙三年()。北攻契丹,为云,应等州兵马都监,陷杨业战败于陈家谷,除名,配隶金州。后赦还,病死。王质(或一)南宋郓州(治今山东东平)人,徙居兴国(今属江西)。字景文,号雪山。绍兴进士。曾为枢密使张浚幕僚,入为太学正,上疏请孝宗早定战守之策,忌之者指为异论,罢去。虞允文宣抚川陕,征与同行。后历敕令所删定官、枢密院编修官,允文荐可任右正言,为权宦所阻,遂奉祠山居。笃志经学,于《诗》尤所长,著《诗总闻》。诗风流畅平易,有《雪山集》等。王金(?一)三国桂阳浈阳(今广东英德)人。延康元年(),率众在南海(今属广东)起义。所部达万余人。后在孙权部将交州刺史吕岱的镇压下失败,被俘后在建康(今江苏南京)牺牲。王斧(—)别号斧军,广东琼山人。同盟会会员,曾在香港创办《民报》、《少年报》、《人报》,均任主笔。清光绪三十三年()任新加坡《中兴日报》主笔,同改良派论战。后至暹罗(今泰国),任同盟会暹罗主盟人兼《华暹日报》主笔。宣统三年()广东光复后回国,任琼崖安抚使。后反对袁世凯称帝,屡在广东起兵与龙济光作战,失利逃亡海外。年至南京,历任国民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编纂、监察院监察委员等职。王周(?一)五代时魏州(治今河北大名东北)入。少从军,后唐时,以战功拜刺史。人后晋,亦有军功,为贝州节度使,移泾州,革除前任虐政二十余事,逃民皆归。历迁武胜、保义、义武、成德四镇,皆有善政,曾出私財修复定州桥。开运末,被迫降契丹,为武胜军节度使。后汉时,移镇武宁。王炎①(一)南宋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字公明。以荫人仕。高宗时,历蕲水令、司农寺丞。乾道二年(),为两浙路计度转运副使,历知临安、荆南府,训练义勇民兵以加弱强战备。四年,赐同进士出身,签书枢密院事。次年,为参知政事兼同知国用事、同知枢密院事,旋以执政为四川宣抚使,用陆游为幕僚,经营川蜀。八年,召回,任枢密使,旋罢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洞霄宫。淳熙二年()落职,袁州居住。②(1或—)南宋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字晦叔,一字晦仲,号双溪。乾道进士。历潭州教授、知湖州,官至军器少监。与朱熹交谊笃挚。经学著作《读易笔记》、《尚书小传》等今多佚。能诗文,有《双溪集》传。王沿(?一lO44)北宋大名馆陶(今属河北)人,字圣源。第进士。历太常博士、监察御史、河北转运使,曾罢河北牧监所占地,使民耕种,兴修水利,灌田数万顷。后为陕西都转运使,奏请减戍卒数万,被论罢,降知滑州。庆历元年()累官为泾原路经略安抚招讨使兼知渭州,旋以副都总管葛怀敏定川之败,降知虢州。后徙成德军、河中府。王宠(-)明长州(今江苏苏州)人,字履仁,后字履吉,别号雅宜。为诸生,屡试不第,以年资贡入太学。工书法,,精小楷,尤善行草,疏秀出尘,妙得晋人法度。师法王献之、虞世南,以拙取巧。于书无所不窥,而尤详于经学。所作诗,刻尚风骨,摆脱轻靡。与祝允明、文徽明并为明中叶书法家。有《雅宜山人集》王郎(?-24)即王。昌。新莽末赵国邯郸(今属河北)人。本以卜相为业。后自称为汉成帝之子刘子舆,被西汉宗室刘林和大豪李育等立为汉帝,都邯郸。不久,刘秀攻破邯郸,他被杀。王祎(-4)元末明初浙江义乌人,字子充。元末以从文章名世,见时政衰敝,上书不蒙采纳,归隐青岩山。朱元璋取浙东,召为中书省掾史,与宋濂并誉为“浙东二儒”。共武二年(),与宋濂同任总裁,主修《元史》,擢翰林待制同知制造兼国史院编修官。五年,奉使赴赴云南降梁王,遇害。于经史百家毫无不究极。著有《华川集》、《王忠文公集》。王诜(一约)北宋太原(今屑山西)人,居开封(今屑河南),字晋卿。妻为英宗女蜀国公主,官至定州观察使。家有宝绘堂,收藏法书名画。能诗善画,与苏轼、黄庭坚、米芾等皆有交往.好写江上云山、幽谷寒林与平远风景,用李成皴法,金碧设色师李思训,墨竹学文同。存世作品有《烟江叠嶂》、《渔村小雪》等图。王健①唐颍川(治今河南许昌)人,字仲初。出身寒微。大历进士。初为渭南尉,调昭应县丞。大和中,从太常寺丞出为陕州司马。从军塞上。与张籍均以乐府见长,世称“张王”。又有《宫词》百首,写宫廷的侈靡生活。有《王司马集》。2(—)五代时前蜀国的建立者。公元(--)年在位。许州舞阳(今屑河南)人,一说陈州项城(今河南沈丘)人,字光图。少以屠牛、偷驴、贩盐为业。唐末,为忠武军卒,节度使杜审权拔为列校,再从杨复光镇压黄巢起义军,以有战功擢为都头。中和四年()奔成都僖宗行在,投田令孜。被收为养子,为“随驾五都’之一。次年随僖宗返长安,将神策军宿卫。六年再次护僖宗奔蜀,出为壁州刺史,从此扩张势力,逐渐掩有东西两川。唐天复三年()封蜀王。后梁开平元年(),乘朱温代唐之机称帝,国号蜀,建都成都,史称前蜀。在位时,鼓励农桑生产,优礼文士,生产文化俱有发展.王肃1(--)三国魏东海(治今山东郯城西南)人,宇子雍。五郎子。年十八,解读《太玄》。魏文帝时,任散骑黄门侍郎。明帝时,拜散骑常侍。曾上书要求裁简无事官吏,削减不急之禄。又上书请明帝停止营作宫室,“务畜积而息疲民”,“省徭役而勤稼穑”。正始初,出为广平太守,旋为侍中,累迁光禄勋。嘉平六年(),迎高贵乡公于元城。不久,献计助司马师破毋丘俭、文钦之师。后迁中领军,加散骑常侍。善贾逵、马融之学,遍注群经,不分今文、古文,对各家经义加以综合。和郑玄学派对立,称为“王学”。曾伪造《孔子家语》等书。所注《尚书》、《诗》、《三礼》、《左传》、《论语》均伕,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有辑本。②(--)北魏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字恭懿。王导后裔。幼涉经史。初仕南齐为著作郎、秘书丞。永明十一年(),其父被武帝所杀,他投北魏。受孝文帝礼遇,屡引军攻南齐,累迁镇南将军、都督四州诸军事。太和二十三年()孝文帝死,受遗命为尚书令,依江南制度定九品官制。后官至散骑常侍、都督淮南诸军事、扬州刺史。王弥(?一)西晋东莱(今山东掖县)人,家世二千石。永兴三年()率家僮随刘伯根反晋.伯根死,他收集亡散转战青徐兖豫,攻杀官吏,有众数万,人称“飞豹”。永嘉二年()攻洛阳,为晋军所败。后归刘渊,任征东大将军。与刘曜、石勒攻破洛阳,回师青州途中,为石勒袭杀。王驾唐河中(治今山西永济西)人大用,自号守素先生。大顺进士,授校书郎,官至礼部员外郎。后弃官遁居别业。与司空图郑谷为诗友。原有诗集,已伕。《全唐诗》存其诗七首。王绂(--)绂一作芾。明无锡(今属江苏)人,字孟端,号九龙山人、友石生、鳌叟,后以字行。永乐初,以善书被荐,供事文渊阁,宫中书舍人。博学,工歌诗,能书,善画山水竹石,砂绝一时,尤擅墨竹,誉为“国朝第一”。有《友石山房集》、《王舍人诗集》。王绎(约3--?)元杭州(今属浙江)人,字思善,自号痴绝生。善画人物肖像。所著《写像秘诀》,中有《彩绘法》、《写真古诀》、《收放用九宫格法》等内容。画迹有倪瓒补景的《杨竹西小像》等。王珂(?-)唐末河中(治今山西永济西)人,小字忠儿。河中节度使王重荣兄重简之子,出继重荣。重荣死,弟重盈为帅,任为行军司马。乾宁二年()嗣为留后,授为节度使。与重盈子珙,瑶争位,因李克用援,遂娶克用女为妻,与克用共抗朱温。天复无年(),温兵围蒲州,李克用不能救,被迫出降,全族被迁至大梁,未几被杀。王珉(35l一)东晋琅邪临祈属山东)人,字季琰,小字僧弥。王导孙。善行书。曾从帛尸梨蜜多罗学佛经。历官著作、国子博士、侍中,代王献之为长兼中书令,时称献之为“大令”,称他为“小令”。王贲战国末年秦国频阳(今陕西富平东北)东乡人。王翦子。秦王政(始皇帝)二十二年(前),为将,率军围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引黄河、大沟水灌城,三月城坏,魏王假出降,魏国灭亡。二十五年,先后攻取辽东和代,俘燕王喜、代王嘉,燕、赵灭亡。次年,从燕南下攻齐,俘齐王建,灭齐。王柏(-)南宋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字会之,初号长啸,后改鲁斋。朱熹三传弟子。曾从何基学。工诗善画,著述甚富,有《书疑》、《诗疑》、《鲁斋集》等。王栐南宋无为军庐江(今属安徽)人,字叔永,号求志老叟。曾官山阳(今江苏淮安),著《燕翼诒谋录》,记北宋建隆至嘉祐间朝章制度。王勃(-或-)唐文学家。降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字子安。王通孙。六岁能文章。麟德初,对策高第。曾任虢州参军,以恃才傲物,为人所嫉。旋犯罪当死,遇赦革职。上元二年(),赴交趾省父,经南昌,撰《腾王阁序》,顷刻而成,文不加点,满座大惊。旋于渡南海时溺死。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所著《王子安集》,今有明人辑本。王厚(?一)北宋江州德安(今属江西)人,字处道。王韶子。少随父征战,累官通直郎。元祐间反对放弃河、湟。元符初,出兵邈川(今青海乐都南),降瞎征,又攻青唐,降陇拶,遂知湟州。宋旋放弃湟、鄯,被贬贺州别驾。崇宁初,与童贯破多罗巴部,再克湟州,又于宗哥川败溪赊罗撤部,复取鄯州,进兵青唐,下廊州.后因西羌诸部复叛,降郢州防御使。王拯(—)原名锡振,因服膺包拯,故改名。字定甫,号少鹤。清末广西马平(今柳州)人。道光进士。授户部主事。充军机章京,与同乡朱琦、龙启瑞常相处,齐名京师。官至通政司通政使。工诗文。有《渝斋文钞》、《龙壁山房文集、诗集》、《茂陵秋雨词》。王胄(—)隋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字承基。少有逸才,初仕陈。人隋,晋王杨广引为学士。大业初为著作佐郎,以文词见重。诗作与虞绰齐名,时人视为楷模。因与杨玄感交结,玄感起兵失败后遭株连,徙边途中逃还江左,被执杀。王贵(?-)南宋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曾任岳家军中军统制兼提举一行事务。屡与金军、伪齐军战,有功。绍兴十年(),从岳飞北伐,部署收复郑州、西京之战,曾与董先、岳云等破金兀术主力于颍昌(今河南许昌)。次年,飞罢兵柄,贵为鄂州御前诸军都统制,屈从秦桧、张俊,助成岳飞冤狱。后弓疾改任闲职。王复(--)字彦卿,清江苏苏州人。少习医、学诗。曾为江北粮道杨能格书办。著有杂剧《艳禅》。王修三国北海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字叔治。初平中,孔融召为主簿,迁高密令,旋移胶东令。后为袁谭别驾,劝谭兄弟间勿相攻。谭死归曹操,任魏郡太守。后任大司农、郎中令、奉常等职。王俭(--)南朝齐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字仲宝。僧绰子。自幼好学。宋明帝选为婿。仕宋官至吏部郎,后附萧道成(齐高帝),禅代诏策多出其手。入齐。为尚书左仆射。武帝时,曾在他宅中开学士馆,以四部书充其私藏。累迁至中书监,参掌选事。精研三礼。撰《古今丧服集记》、《元徽四部书目》,依《七略》作《七志》。卒谥文宪。明人辑有《王文宪集》。王俊(?一)明末清初山东梁丘(在今费县西南)人,又名钜,字小吾。明末率众起义。清兵南下时,与其他农民军分据苍山、花盘山,抱犊冈抗清。被推为九山王。屡次进攻费县、峄县(今枣庄)等地,与清军斗争八九年之久。曾与榆园农民军联合抗清。顺治八年()失败被杀害。王衍(—)西晋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字夷甫。喜谈老庄,所论义理,随时更改,时人称为“口中雌黄”。赵王伦杀贾后,他因系贾氏戚党,被禁锢。及伦诛,官至尚书令司徒、司空、太尉。不顾中土已乱,而专谋自保。永嘉五年()为石勒所俘,劝勒称帝,以图苟活为勒所杀。王奕宋末元初信州玉山(今属江西)人,字伯敬,号玉斗山人。早年与文天祥、谢枋得交游.枋得为元执往大都(今北京),他以诗送行,词意慷慨。宋亡,建斗山书院,自号至元逸民。晚仕元,为玉山教谕。著有《玉斗山人集》。王亮(?一)南朝梁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字奉叔。王导六世孙。宋末,以高门选尚公主,拜附马都尉、秘书郎。齐时人士林馆,为竟陵王萧子良友。后为吏部尚书,以资历选官,升尚书左仆射。人梁,为侍中、尚书令、光禄大夫。旋以诈疾不登殿罪各,废为庶人。天监八年()复起为中书监、加散骑常侍。王度隋唐间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文中子王通之弟,东皋子王绩之兄。大业中为御史,后奉诏修国史,又出兼芮城令。唐武德中卒。传系传奇《古镜记》作者。一说《古镜记》为唐王勔作,王度为作品中人物,并非实有。王竑(--)明河州(今甘肃临夏东北)人,字公度,号休庵。正统进士。授户科给事中。正统十四年(),英宗为瓦刺也先所俘,王郕(即代宗)监国,他带头击杀王振党徒马顺。守京城,御也先,擢又佥都御史。旋镇居唐关,简士马,缮阨塞,战备一新。景泰中,巡抚淮、扬、庐三府,徐、和二州,兼理两淮盐课。肇进左副都御史。英宗复位,改浙江参政,以事除名。天顺五年(),起故宫,参赞军务。七年,令督漕抚淮扬。成化初进兵部尚书,以不合求去。王彦(-)南宋隆德上党(今山西长治)人,一作泽州高平(今属山西)人,字子才。曾从种师道守卫西北。建炎元年()为都统制,率七千人渡河,收复新乡。未几,被金军包围,突围入共城(今河南辉县)西山,创八字军,联络两河义军,累创金军,有众十余万。后南下,随张浚入蜀,任前军统制,与金及伪齐军作战,屡获胜。后赴临安。任淮东沿海制置副使。绍兴七年(1)罢兵权,出知邵州(治今湖南邵阳)。王恢(?-前)西汉燕(今河北)人。初为边吏、熟悉匈奴情况,任大行。元光二年(前),反对与匈奴和亲,建议派人诱致匈奴单于,伏兵出击,为武帝所采纳。旋任将屯将军,与李广等率三十万众,伏兵马邑(今山西朔县)旁山谷中,俟匈奴中计,出兵袭击。单于中途觉察,引兵而还。他以首谋不进,下狱自杀。王恺西晋东海郯县(今山东郯城)人,字君夫。王肃子。司马昭妻弟。性豪侈,而不拘细行。曾与石崇斗富。惠帝时,除杨骏有功,位至后军将军。王恂(1--)元中山唐县(今属河北)人,字敬甫。从刘秉忠就学于磁州紫金山。年,秉忠荐于忽必烈,命为太子伴读。中统二年(),擢太子赞善。太子真金为中书令时,凡有咨禀,令他与闻.又从真金抚军北边,归领国子祭酒。至元十三年(),议修金《大明历》,因他精于算术,命主其事。乃与许衡、杨恭懿、郭守敬等率南北日官,分掌测验推步于下,遍考历书四十余家,昼夜测验,创立新历。十六年,授太史令。十七年,历成,赐名《授时历》。次年病卒。王恽(--)元卫州汲县(今屑河南)人,字仲谋,号秋涧。中统元年(),姚枢征为详议官,旋即选至京师,为中书省详定官。二年,任翰林修撰兼国史院编修官,又兼中书省左右司都事。至元五年(),拜监察御史.后历官河南、河北、山东、福建诸道提刑按察副使。二十九年,授翰林学士。元贞元年(),奉旨修《世祖实录》。著述甚多,诗文合为《秋涧集》。王洪(9--)明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字希范,号毅斋.洪武进士,授吏科给事中,改翰林检讨。永乐初参修《永乐大典》,历翰林修撰、侍讲。明成祖颁佛曲于塞外,命作序文,不应诏。为同列所排挤,不复进用。终官礼部主事。有《毅斋集》。王洙(一)北宋应天宋城(今河南商丘南)人,字原叔,一说字尚汶。天圣进士。为国子监直讲,校《史记》、《汉书》,预修《集韵》。累迁太常博士、同管勾国子监,预修《祟文总目》。迁工部员外郎,修《国朝会要》。出知濠州。移知襄、徐等州。复召人,撰《大飨明堂记》,除史馆修撰,迁知制诰,与胡瑗共定雅乐。学问广博,通图纬、方技、算数、音律、训诂、文字之学。著有《王氏谈录》(一说其子钦臣著)。王洽一作默。唐时人。性好酒,多游江湖间。早年受笔法于郑虔,后师项容,擅画山水、松石、杂树。相传他酒酣作画,将墨泼于绢素,随其浓谈形状,用手抹之,画出山石云水,号称“泼墨”。因此别名“王墨”。贞元末,卒于润州(今江苏镇江)。王济①西晋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字武予,王浑子,武帝婿。累官至侍中。因屡请武帝勿使齐王攸(武帝弟)归藩,忤旨,左迁国子祭酒,后复以故免官,遂移居北芒山(在今河南洛阳北)下,善《老》、《庄》、《易》,长天清谈。性豪侈,有马癖。死年四十六岁。2(—)北宋深州饶阳(今属河北)人,字巨川,历胙城尉、临河主簿。时诏举法官,被荐权大理丞,改刑部详复官,后拜监察御史。咸平初,以刑网繁苛,建议删定制敕,主张“刑,期于无刑”。三年(),权判大理寺事,因与知审开院事王钦若不合,坐故人人罪停官。后为江西安抚使、知洪州。③(?一)明浙江乌程(今湖州)人,字伯雨,号雨舟、白铁山人。国子监生,官横州(今广西横县)通判,采其风土物宜与域中异事,编成《君子堂日询手镜》。辞官归乡后,与祝允明、文徵明交游,与刘璘、孙一元等结岘山社,登临觞咏。家有长吟阁。宝岘楼,图史鼎彝夺目充楝。有诗文集《白铁山人诗集》、《和花蕊夫人官词》、《谷应集》。王洋(—)南宋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人)人,字元渤.宣和进士。绍兴初,历起居舍人、知制诰,晚知饶州。洪皓使金归,为秦桧所忌,他独与其往还,坐免,寓居信州。能诗,曾与曾幾相唱和,亦能文,内外制尤典雅。著《东牟集》。王浑(—)西晋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人,字玄冲。子为武帝婿。武帝时,官东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镇寿春。咸宁五年(),率军出横江(今安徽和县东南)攻吴。次年破吴中军后迟疑不敢渡江。及王濬成功,又愧恨炉毁之,为人所讥。旋升征东大将军,累官至司徒,录尚书事。王昶①(?一)五代时闽国国君元--年在位.本名继鹏。王璘长子。杀父自立,改元通文。迷信巫术。拜道士为师,又杀戮宗室,卖官鬻爵。后为叔延羲子继业所杀。②(—)清江苏青浦(今属上海市)人,字德甫,号述庵,又称称兰泉先生。乾隆进士。历任吏部员外郎、按察使、布政使、刑部右侍郎等职。曾参与纂修《大清一统志》、《续三通》等书。好金石之学,编有《金石萃编》。著《春融堂集》。另辑《明词综》、《国朝词综》、《湖海诗传》、《湖海文传》等。王郡(?-)清陕西乾州(今乾县)人。行伍出身。台湾朱一贵起义,以千总自厦门渡海至淡水,佐守备陈策固守,以功二岁四迁。雍正初,擢浙江严州副将,迁江西南赣总兵。调台湾,深悉当地兵民风土。擢福建提督。调水师提督,以公廨租金筹济兵食,不久,致仕。王勇(一)江西雩都(今于都)人。1年加人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参加南昌起义。后上井冈山,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三十一团宣传队队长、连指导员,第五军团第十三军师政委。后在广东南雄水口战斗中牺牲。王结(—6)元易州定兴(今属河北)人,徙居中山(今河北定县),字仪伯。从太史董朴学经学。年二十,上书陈时政八事。仁宗在潜邸,荐为宿卫。武宗即位,为典牧太监。仁宗即位,迁集贤直学士,出为顺德路总管,改扬州,东昌二路总管。至治二年(),参议中书省事,除吏部尚书。泰定初,迁集贤侍读学士,拜辽阳行省参政,入为刑部尚书。天历间,拜陕西行省参政,入为中书参政,后为近侍所忤,罢政。元统元年(3),起为翰林学士。同年,拜中书左丞。至元元年(5),以疾致仕。有《王文忠集》。王珪①(—)。唐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字叔玠,王僧辩孙。隋时为奉礼郎。人唐,为太子李建成中舍人,颇受礼遇。太宗即位,任为谏议大夫,勇于谏诤,太宗多纳其言。贞观二年()任侍中,与房玄龄、魏徵等同辅政。能推人之长,有自知之明。后因故贬同州刺史。复任礼部尚书。②(—)北宋成都华阳(今四川成都)人,字禹玉。庆历进士.历直集贤院、知制诰,无所建树。上殿唯云“取圣旨”、“领圣旨”,对下则云“已得旨”,时称“三旨相公”。文翰有名当时,典内外制十八年,朝廷典策,多出其手。曾监修《两朝国史》。著有《华阳集》。王起(一)唐太原(治今山西太原西南)人,字举之。贞元进士。初为蓝田尉,后累官尚书左丞。大和中,任河中节度使,方遇灾荒,粟价腾贵,下令不准富豪囤积粮食。旋调任山南东道节度使,注意兴修水利。历任户部、兵部、吏部尚书,左仆射,山南西道节度使等职,封魏郡公。先后四次掌管贡举,所选进士皆当时知名者。王恭明初福建长乐人,字安中,号皆樵者。隐居七岩山。永乐初,以荐待诏翰林,与修《永乐大典》,授翰林院典籍。为“闽中十子”之一。有《王典籍诗》、《王皆山集》等。王或(-)南朝宋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字景文,以字行。妹为明帝后。少好言理,与谢庄齐名。初为太子太傅主簿。孝武帝时,迁司徒左长史,又征为侍中。明帝即位,累官至中书监、太子太傅。领扬州刺史。及明帝病笃,忌其门族强盛,且有帝舅之重,虑其不能奉事幼主,鸠杀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unnanshengzx.com/ynly/1101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