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专家郑华国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465350.html

距离考研还有天

幸运靠的是实力,不是锦鲤

旺仔说

新闻实务四大件: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旺仔我就是想来提醒你:不要只知道练写作类的题目,基础知识也要背!!!贴心的我,专门为你开了个《实务笔记》的专栏,来跟着我一起背诵吧!在这里,针对初试的名词解释、简答题,都能应对!

原因很简单:要考。来看一下年考新闻采访的基础题(回忆版)吧!写作类的题目就不放了,今天我们主要是讲基础。

一、名词解释

1、中性采访(湖南大学,学硕)

2、新闻采访(南京林业大学,专硕)

3、采访准备(暨南大学,学硕)

4、突击采访(陕师大,专硕)

5、体验式采访(广西大学,专硕)

6、开放性提问(华中师大,专硕)

二、简答题/简述题

1、隐性采访的前提条件。(上海大学,专硕)

2、社会新闻的采写要求。(吉林大学,专硕)

3、随机采访,信息采访,情绪化采访,一对一面访,纪实采访的特点。(南京大学,专硕)

4、简述新闻采访的重要性。(浙江工业大学,专硕)

5、灾难新闻采访要注意的伦理问题。(华中师范大学,专硕)

6、什么是采访报道,主要方式有哪些?(华东政法大学,专硕)

7、广播电视采访的思维特点是什么?(云南大学,学硕)

在很多考研参考书中,是把「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合在一起讲的,简称「新闻采写」。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采写是新闻生产的基础和核心环节,也是新闻记者思想水准、职业精神和专业技能的综合体现,其成败关系着新闻媒体社会功能的发挥。别小看这句看似废话的话,其实透露出了大量的信息:

1、可以出理论+实务的简答论述题

围绕新闻生产的问题,都要注意采访和写作的环节。比如问“VR新闻对新闻生产的影响”,那你就可以从采访、写作两方面进行分析。因为这是新闻生产的基础和核心环节,必然要考虑。

2、新闻伦理类的题目,多与采写有关

从实际来看,新闻采写是新闻记者思想水准、职业精神和专业技能的综合体现。如果问“假新闻”、“新闻敲诈”的成因、表现与防治,采访的环节、写作的环节也都可以作为论述的内容。

3、实务+热点,让你的论述更接地气

越往后复习,越会接触到许多的热点词,像Vlog、沉浸新闻、算法新闻、后真相时代……这些概念与新闻生产结合起来考查,或者结合起来思考,会让你的论述不会那么空洞。比如后真相时代的新闻采访,要更加契合信息传播规律,在抓住新闻采访的“时、度、效”的同时,还需秉持人本精神,及时弥合“情感大于事实”产生的认知差距。

必背笔记一:新闻采访的基础概念

重庆大学版本

重庆大学版本

必背目录:

1、认识新闻采访:定义、要素、重要性

2、理解新闻采访:基本特征、基本类型

一、认识新闻采访

定义:新闻采访是指新闻工作者出于新闻报道的目的,通过访问、观察等方法,收集资料、认识事物、发掘报道素材的活动。(张征)

通过对采访定义的梳理,可以看到这里面有三个要素:

1、采访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活动。

2、采访的目的是为了向大众传播。采访得到的材料是为了广泛传播,而传播的目标是大众,所以采访的选题应当是大众关心的问题。

3、采访活动包括三项内容,分别是:收集资料、认识事物、发掘报道素材。

去年南京林业大学那道名词解释:新闻采访,答案就可以从这里来。如果是考简答题,我们就得对新闻采访的概念有进一步的认识。理解到它在新闻工作中的重要性。郭梅尼曾说:“你用三分的力气去采访,你的报道就只能得到三分;你只有用十分的力气去采访,你的报道才可能得十分”。那么,采访到底有多重要呢?请看笔记:

采访的地位

1、采访是新闻作品产生的依据

新闻生产的过程可以简化为:客观事实→采访→报道。采访是新闻作品得以面世的通行证,没有采访,就没有新闻报道。

2、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

一个新闻作品好不好,主要是看①真实性;②价值性;③时效性;④可读性和可视性。而采访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着后续业务环节的质量和最终稿件的质量。

3、采访是防止报道失实的第一道防线

我们都知道新闻的力量首先在于它的真实性,报道的真实性对媒体公信力有很关键的影响。如果出现假新闻,那就会对媒体公信力造成极大伤害,甚至伤害社会道德水准和精神尊严。只有把住了采访这一关,才能在假新闻前面竖起一道防线。

重庆大学版本

重庆大学版本

真题回顾:简述新闻采访的重要性。

如果你能充分理解这3个要点,浙江工业大学去年这道题就能做了!记住别照搬上文就好,分析的段落还是要自己写哈。

二、理解新闻采访

看书背书的时候,遇到许多概念,第一步肯定是理解其基本含义。第二步则是更近距离去看到它的内涵、特征、功能、类型等等。在新闻采访这个词条之下,你必须要掌握的是:基本特征、基本类型。

1、采访的基本特征:

采访活动追踪新近发生的事实

采访活动时刻处于时效的压力下

采访活动要贴近事实、贴近现场

采访活动使用的是社会交往的方式

这四个特征看上去会不会很干?其实不然,无论是做名词解释,还是简答题,在概述关键词「新闻采访」的时候,都可以讲。而且,当你理解到了这是新闻采访必然和必须具备的特征,那么,就会在分析问题的时候很自然地带进去。

举个例子:后真相时代的新闻采访,要注意什么?其实在“雄辩胜于事实”的后真相环境中,人们更迫切的需要专业媒体及时发声,挖掘真相。所以,上述新闻采访的应有之意中,我们就可以再次强调要追踪事件的最新动态,要在第一时间报道事实(特征1、2)。

再举个例子:当代新闻采访面临哪些挑战?你来思考一下。可能很多人都会回答这些东西——信息泛滥、人人都有麦克风、议程设置主体多元化blablabla。如果要再具体一些呢?我们可以在阐述了社会变革、传播新技术、经济全球化等主要原因带来的冲击之后,针对性的分析新闻采访必然要采取社会交往的方式(特征4),也面临某些新挑战。

如果你只背了一句新闻采访的定义,那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就会有一种自己“编”出来的感觉。然而,进一步理解何为新闻采访之后,真正掌握了这四个特征,写出答案的时候你会感到很踏实,因为你真的没错。

2、采访的基本类型:

新闻采访如果考得细,那就非常细,让你解释清楚某种采访的方式。你可以返回上文看看我们列出来的名词解释题。这里参考了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两本书,给大家列了一些常见的考点,都可以直接背哦!

■类型一:访问

访问,在这里指记者为获取新闻事实或观点而与新闻当事人或关联人的交谈。访问作为互知身份的双向信息交流形式,是最重要、最可靠和最常用的采访类型。在采访实践中,可以是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一的访问,就考研来说,先掌握下面三种最基本的形式:

当面采访

是指记者直接面对采访对象进行访问的采访方式。从17世纪起,随着现代化报纸走向成熟、职业记者逐渐产生、新闻分工愈发明细,有组织、有意图的采访活动便在新闻界普及。当时的采访都是当面采访。当面采访是新闻媒体广泛而持久采用的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直到今天,仍处于最重要的位置。其优势是便于确认身份,便于取得互信,便于去伪存真。能为观察创造条件,能获得丰富信息,能为进一步交往打下基础。

电话采访

是指记者借助电话等通信工具与被采访者交流与对话的访问方式。随着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话已经成为当前使用频率最高的获取和核实新闻的采访工具。优点是便捷、高效、低耗、有现场感。缺点是不利于互信、可能产生交流困难、可能产生理解错误、可能被广告电话误伤、依赖设备。

网络采访

也称电子采访,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体兴起以来最受欢迎,也是相当实用的新型采访形式。具有快捷传递、精确表达、大容量和多媒体、多元化采访等优势。这些优越性,正随着新闻传播的数字化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愈发明显。但也有弊端:难辨身份、较为被动、受限于环境(没网络信号就不行呀)。

■类型二:观察

观察,指记者对客观事物由表及里进行察看和感知的主动行为。也是新闻采访的一种重要类型。通过对现场场景、表象、行为、细节的获取和捕捉,更好地反映客观新闻事实。按照不同的采访目的和采访对象,可分为场景观察、人物观察、细节观察,三者互有渗透和交叉。

场景观察

指的是记者依靠感官在新闻发生的现场进行采访的活动,通常称为“用眼睛采访”。主要应用于比赛、活动、会议、灾难等现场感较强的新闻。其要点是身临其境,即记者必须抵达新闻现场,亲眼观察和亲身感受的发生过程或产生的后果。

人物观察

指的是对新闻人物或采访对象的表情态度、言谈举止乃至着装穿戴、随身用品的观察,用以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内心世界、人物与新闻事件的关系等。主要应用于在采写有关新闻人物的特稿或深度报道。在一些动态的时政新闻中,有时也会用到人物观察。

细节观察

指采访中有意识地对现场事物和人物活动的某些细节留意、跟踪、捕捉以获取特有的新闻含义。细节观察则要求记者在事先做好功课并对即将采访的人或事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更好地把握事物细微的部分,察人所不觉,记人所无睹。

■类型三:文献采集

采访中的“采”就是采集材料,那么阅读文献也是一种必要的采集方法。文献采集属于间接采访,即在不与采访对象接触的情况下,通过寻找和搜集各种与采访对象和新闻事实相关的文本、视频、音频等材料,获取新闻信息、验证信息真伪的采访活动。材料主要来源于四种渠道:

已出版文献资料的采集

非出版文本资料的采集

会议材料的采集

网络信息的检索

■其他采访

除了上述采访类型,在现实新闻活动中还有其他多种采访类型。它们有的看似不常用,却十分重要,有时甚至不可替代;有的则还存有争议,需谨慎把握法律的界限;有的类型之间会有交叉。这里我就先带你看看基本概念,复习的时候记得要展开来理解背诵哦!

体验式采访

体验式采访是指记者深入到现实生活中,以一个参加者的身份,始终身临新闻现场,靠观察和询问进行采访。体验式采访,贵在“参与”,重在“现场”,旨在“把握真相”。通过记者的亲身参与和体验,往往可以抵达一般采访难以到达的纵深和细部,从而获得更加真实生动、更能释疑解惑、更有说服力的新闻事实。体验式采访最大的特点是记者成为当事人,因而要将其与跟踪采访区别开来。

隐性采访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点,这里先只讲概念。隐性采访,是一种记者隐匿了身份而有效接近真相的新闻采访活动,它与一切亮明记者身份的“显性采访”相对应。隐性采访具有缺一不可的三大基本特征:具有隐瞒记者身份、采访对象不知、秘密获取信息的特点。关于隐性采访的优点和弊端,建议你对书再展开复习。

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是指通过获取面上的数据和广泛意见,以排除个别和偶然性因素,更好地体现新闻的客观、全面、公正,增强新闻的客观性和说服力。在新闻采访实践中,最常用的是问卷调查、媒体调查、电话调查和合作调查。

必背笔记二:采访的任务与步骤

重庆大学版本

重庆大学版本

必背目录:

1、新闻采访的基本任务

2、新闻采访的基本步骤

一、新闻采访的基本任务

采访的任务说起来很简单:依据报道思想,迅速地采集到真实的、有新闻价值的、典型的事实材料。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里,要注意五个要素:

1、拿到事实。

2、拿到真实的事实。新闻真实性具体包括:要素要真实、所发生背景和环境材料要真实、深层原因要真实。

3、拿到有新闻价值的事实。

4、拿到典型的事实。典型事实的四个特点:必须是真实发生的、一般都是感性的事实、蕴含着理性的感性事实,是代表宏观的微观、具有代表性的事实。

5、迅速地获取事实。

二、采访的基本步骤

根据张征老师的《新闻采访教程》,新闻采访有八个基本步骤:

1、获得新闻线索

2、确定报道选题

3、采访的策划与准备

4、联系访问事宜

5、建立融洽的访问气氛

6、提问

7、现场观察

8、结束采访

如果考简答题,这就是送分题。但我不建议你只背下这八条,而是要根据出题的情况来展开理解。怎么展开呢?在下一次的推送中,我会带着你去看到考研中比较聚焦的主要环节:

采访的准备:线索、对象、采访计划

采访的实施:访问、现场观察、记录与核实

旺仔说

1、今天的笔记干货你都能理解吗?如果有疑问,留言告诉我哟!

2、给我们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unnanshengzx.com/ynly/1193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