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周阳:好学以力行崇实为创新记者孙鸿宇丁周阳,武汉科技大学协同创新中心级机械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年“校长奖章”(本科)、年“校长奖章”(硕士)获得者。曾荣获“十大魅力学子”、“沁研学子”等荣誉称号。硕士期间,获“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铜奖、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国家一等奖、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省级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26项;发表高水平SCI论文3篇,EI收录文章2篇,中文核心1篇;获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发明专利授权1项、发明专利公开9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0项。获年国家奖学金、年许家印特等奖学金、材谷金带创新创业奖学金。学生工作是“科创催化剂”从大一到研三,从院学生会到校社联再到研究生会,在丁周阳的履历上,学生工作这一项从未缺席过。学生干部要求能说会写敢做,但刚进大学时的丁周阳是胆怯的,不敢说不敢写不敢做。迷茫和内向让大一时候的丁周阳很苦恼,有一次正巧碰上学校各个组织招新,他鼓起勇气上前竞选了班级团支书和校社联干事。丁周阳回忆:“当时心里暗想着,得做出一些改变了,想通过这种方式锻炼自己。”对于班级团支书来说,上台演讲是家常便饭。丁周阳清晰的记得第一次在崇实会堂演讲的经历,“紧张的冒汗,脑子一片空白,口齿不清。”丁周阳说,当时是各班的团支书进行的演讲比赛,自己因为没经验和太紧张,导致表现很差。后来的一次次的演讲经历中,丁周阳总结经验,对自己更有信心,演讲表现越来越好。答辩,是各大科创赛事及学术报告中必不可少的一项环节,精炼流畅的答辩可以清晰的向专家老师们阐述自己的项目,是一个大加分项。“现在每次答辩和报告,都可以从容应对。”丁周阳说,“很感谢这些年学生工作带给我的成长。”如今的他,现身于各大赛事和学术会议中,累计公开报告、答辩近百次。从校级平台讲到国家级平台,清晰精炼的发言,获得各方导师的一致称赞。对于学生干部来说,做PPT、撰写资料和采写新闻稿是必备的技能。新闻稿讲究逻辑,需要敢于采访和一定的写作功底。丁周阳回忆,初次接触新闻稿的时候,很难上手,但觉得很有意思。之后每一篇新闻稿,他都精雕细琢,向学生记者请教。在校几年,丁周阳把自己变成一个“业余通讯员”,在长江日报、长江网、中国青年网、武科大新闻网等媒体上发表了新闻余篇稿件。如何用最少的文字讲清楚科研成果?如何构造清晰有条理的文章结构?丁周阳把在学生工作时,从新闻稿中所学到的逻辑结构和炼出的写作功底,运用到学术论文当中。让论文清晰易懂,更有说服力,为科创添增不少色彩。学生工作期间打下的写作功底,成为了丁周阳科创之路上强劲的“助推器”。“从一上台就胆怯到可以从容应对各种答辩报告,从一写文章就头疼到写出一篇篇精炼的论文。”丁周阳说,“每一段经历都是值得的,这些年的学生工作,是我科创路上的基石。专注科创“从无到有到佳”“即使慢,驰而不息,纵令落后,纵令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往的目标。”在校长奖章的申报材料中,丁周阳写道。一间小教室,七八个学生,一个月的培训,大二时的丁周阳开启了他竞赛之路上的第一道门。当时正逢机械学院的科技创新夏令营发生改革转型,从单一的机器人赛事到进攻“互联网+”赛事,丁周阳借此机会留在了科创夏令营,开始了竞赛之旅。知识储备不足和想法不够成熟,是低年级阶段学生参赛的两个大难题。针对当时互联网平台还未成熟,丁周阳团队提出做一个校园类“跑腿”APP,类似于今日的“美团”,策划写了一个多月,来回改动了3.4次。最终因没有设计经验,专业知识储备不足,项目只能停留在想法阶段,无法将其实现。“当时的想法很多,但都逃不出已有的逻辑模式,没有技术,想法也不成熟,才导致了失败。”丁周阳说。“做任何事情,方法永远比困难多。”初试的失败并没有让丁周阳就此放弃。吸取前面的教训,丁周阳不断模仿和学习其他优秀参赛作品的设计思路,来寻找自己独特的设计经验。在当时的班主任、也是指导老师的蒋国璋教授的悉心指导下,他逐渐明白了赛事创新方案的设计方向和制造作品的技巧。3D打印技术初入市场时,引起社会高度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unnanshengzx.com/ynly/1380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