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得金龙腾空飞,刻出雄鸡报五更,凿成百鸟枝头唱,镂花引蜜蜂。”一首传统的白曲,是对剑川木雕最形象生动的吟唱。剑川县地处云南大理,全县白族人口占比超过90%,被誉为“白族文化聚宝盆”。有着浓郁地方民族特色的剑川木雕便是剑川白族先民在一锤一斧、一凿一刨中创造出的一门技艺。剑川木雕以浮雕、镂空雕见长,在历史上主要用于建筑构造与装饰,近到云南大理宾川鸡足山、建水孔庙、昆明金马碧鸡坊,远至北京故宫、上海世博园、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剑川木雕的印迹遍布五湖四海。作为我国木雕工艺的重要流派之一,剑川木雕在年被国务院公布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非遗的保护,文化传承是基本,产业是保障。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中不断探索产业化发展之路,剑川木雕也不例外。然而,在产业化的进程中,剑川木雕也存在着后继乏人、传统元素流失等诸多难题,剑川木雕如何实现技艺传承和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何以在困境与矛盾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澎湃新闻(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unnanshengzx.com/ynly/1427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