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举行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云南专场新闻发布会,聚焦“新时代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云南答卷”。中共云南省委书记、云南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豪,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云南省人民政府省长阮成发介绍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中共云南省委书记、云南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豪(张馨摄) “五个新”展开“云南答卷” 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经济发展保持良好态势,经济总量从居全国第24位升至年全国第20位,达到近1.8万亿元,地方公共财政总收入达到多亿元,分别比年增长倍和倍。今年上半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2%,保持了较快发展速度。扎实推进“五网”基础设施建设,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公里,铁路运营里程达公里(高铁运营里程公里),通航运营机场15个,航线实现昆明至东南亚国家首都全覆盖,立体综合交通网络四通八达,滇中引水工程正式开工建设,能源网络贯通城市和农村,互联网全面覆盖,物流网络加快建设,长期制约云南发展的瓶颈正在打破。坚持“两型三化”(开放型、创新型和高端化、信息化、绿色化)产业发展方向,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大新兴产业培育,形成了电力、烟草、文化旅游、现代农业、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大健康、现代服务业等支柱产业以及打造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云南经济发展的新动能逐步增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迈出新步伐。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工作方针政策,把民族工作融入全省发展大局,着力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地区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不断进步、极大改善,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从原始生产生活状态一步千年,跨越到社会主义,正在向全面小康迈进,民族地区主要发展指标年均增幅多年来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把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放在更加重要位置,深入实施兴边富民工程、改善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行动计划,民族地区贫困人口由年的万人减少至年独龙族、基诺族、德昂族已率先实现整族脱贫,阿佤人民再唱新歌,独龙族乡亲给总书记寄去感恩信,其他直过民族也将在年以前实现摆脱贫困的千年梦想。深入推进民族文化强省建设,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保护,把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与现代生活融合交织,加强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深入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程,动员和组织各方面力量共创共建,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保持和发展了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民族团结之花开遍七彩云南。生态文明建设开创新局面。云南是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我们以建设中国最美丽省份为目标,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以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以长江为重点的六大水系保护修复等为重点的8个标志性战役,积极开展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和绿色创建,深入开展城乡人居环境提升行动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出台全国第一部生物多样性保护地方性法规《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推进美丽县城、美丽乡村、美丽公路、美丽景区、美丽湖泊建设。年到年,全省森林覆盖率从50.03%提高到60.3%,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一直在98%以上,九大高原湖泊水质明显改善,抚仙湖、泸沽湖水质保持Ⅰ类,洱海水质年以来持续保持优良,滇池水质从劣Ⅴ类转变为Ⅳ类、为30年来最好水平,全省90%以上的典型生态系统和85%以上的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建设美丽云南深入人心、落实行动。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展现新气象。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发展等重大部署,对内深化与长江三角洲、泛珠三角区域、京津冀、粤港澳等区域交流合作,对外与南亚东南亚地区加强全方位、多领域合作,扎实推进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完善内联外通纽带功能,实施枢纽战略,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云南与国际国内特别是与周边国家合作质量越来越高、合作天地愈加宽广、合作内涵愈加丰富。我们与9个国家建立11个双边多边地方合作机制,建成7大类18个开放合作功能区以及中国—南亚博览会等重点开放平台,跨境人民币业务覆盖境外9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以来,全省累计引进省外到位资金3.8万亿元。主要领域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一部手机办事通”、“一颗印章管审批”全面推行,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改革开放之路越走越宽广,有力增强了发展动力和活力。民生保障得到新加强。我们坚持“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信念,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定贯彻执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聚焦怒江州、迪庆州、昭通市等深度贫困地区、深度贫困县,“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地区,聚焦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推动脱贫攻坚工作扎扎实实开展、取得决定性成效。年至年,全省有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个贫困村出列、48个贫困县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从年年底的21.7%下降到5.39%,年将如期全面完成脱贫任务,云南各族人民将与全国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顺应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增投入、保基本、补短板、兜底线、建机制、促公平,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持续得到加强。群众收入水平不断增长,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从年的.6元增至年的3.35万元、增长.7倍,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从年的47.5元增至年的1.08万元、增长.7倍,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覆盖,医疗服务水平全面提升,行政村卫生室建设全面达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真切感受到党的关怀,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共云南省委书记、云南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豪,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云南省人民政府省长阮成发回答记者提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前段时间,习总书记给云南贡山独龙江乡群众回信,祝贺独龙族实现整族脱贫,勉励乡亲们为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继续团结奋斗。云南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也是习总书记给云南提出的“三个定位”之一,请问你们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 陈豪:谢谢中央电视总台记者的提问。习近平总书记4月10日给独龙江乡乡亲的回信,对独龙族实现整族脱贫表达了祝贺,同时又勉励乡亲们再接再厉、奋发图强,同心协力建设好家乡、守护好边疆,努力创造独龙族更加美好的明天,极大地鼓舞了全省各族干部群众的信心和决心。独龙族整族脱贫是云南脱贫攻坚工作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一个缩影,独龙江乡的发展巨变,充分表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也充分表明了我们党的民族政策的正确。 云南有万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是我国世居少数民族最多、特有民族最多、民族自治地方最多的省份,共有8个民族自治州、29个民族自治县、个民族乡。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云南民族工作,年、年和年先后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年1月考察云南时,要求云南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嘱托,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心向党、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越来越坚定。 具体来说,我们有三方面的重点工作,始终抓住不放: 一是始终坚持“在云南,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的正确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云南省委和各级党委始终把民族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有关部门协同配合、全社会通力合作”的民族工作格局,牢固树立“不抓民族工作的领导干部不称职,抓不好民族工作的领导干部也不称职”的观念,坚定不移贯彻党的民族工作的方针,完善各项政策措施,不断地推动党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地落实。 二是始终坚持“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信念,把发展作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总钥匙。我们把民族地区发展融入全省发展大局中,加快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转型,深入实施兴边富民工程、“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脱贫攻坚、迪庆州怒江州深度贫困脱贫攻坚,对深度贫困地区、“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边境民族地区给予特殊政策支持,加强就业、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公共服务,推动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现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指标增幅多年来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民族地区财政支出占全省的41%以上,民族地区贫困人口由年的万人减少至86.5万人,27个贫困自治县已有14个顺利摘帽。我们有3个少数民族整族脱贫。 三是始终坚持把民族团结作为生命线来守护,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我们继承和发扬我省各民族团结向党的光荣传统,牢记民族团结誓词,坚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民族团结之花在云岭大地上到处开放,各族群众交得了知心朋友、做得了和睦邻居、结得了美满姻缘,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同时,我们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等主题宣传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铸牢,“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成为我们各族群众的共同心声。 总之,我们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提出的要求,把民族团结进步始终作为我们的工作主题,把民族关系始终作为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把各族群众的幸福生活始终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努力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各方面工作。谢谢。 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云南省人民政府省长阮成发(张馨摄) 人民日报记者:前不久,生态环境部宣布启动生物缔约方大会第15次大会的筹备工作,我们知道会议将在年在昆明举行,请问目前云南的筹备工作进展如何?另外,我们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方面有什么新举措?谢谢。 阮成发:谢谢人民日报记者对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