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语

卢禹舜(中国国家画院院长)

“三国两晋南北朝刻石三十品新探”是一个有品质、重学术、讲格局、规模壮观、气势恢宏的研究展,是探索性强、想象力丰富的展事活动,对中国书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瑰宝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专业规范的指导意义。刻石原拓的展出,更超出了一般意义普及性的书法概念,其延深了书法艺术的精神高度和深刻思想内涵的传达,给新时代书法艺术创新作为核心价值取向注入了极大能量。书法艺术,民族魂魄,高天厚土,根深叶茂,底蕴深厚,四方八极,覆天载地。

缘于图像背景的社会和艺术

刻石书法研究与创作系列展之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刻石三十品新探展览辑评(按年龄排序)

三国两晋南北朝刻石三十品新探

李刚田(西泠印社副社长)

最近中国书协在四川绵阳召开了一次“主题性书法展览学术研讨会”,就当代如何策划主题性书法展览,如何开展具有主题内容或主题学术指向的书法创作活动,深入进行了研讨。中书协近几年举办的主题性书法展览分为专业性主题与社会性主题两类,而国家画院书法篆刻研究所近两年策划举办的主题性书法展览则为纯专业性的。去年策划举办了以汉代刻石书法为主题的展览,列出数十品汉代刻石书法的代表作为研究取法对象。今年正在举办的是以书法史上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段石刻书法为研究与创作指向的展览,共列举出三十品代表作。策划这种带有学术指向的书法创作活动,表现出策展者的三个理念:一是倡导有思想深度、有学术意识的书法创作活动,以学术思想统摄与引领创作,而不仅仅局限在技法与形式的表现上。二是倡导当代书法创作要植根传统,要深入在历史遗存的书法精品中去感受与汲取,感受其中博大深邃的中华美学精神,并在形式与技法上对古代精品取法与借鉴。三是立足当代,以当代人的审美去研究取法古代经典,以时代精神去激活古典。植根传统并非步趋古人模式,而是要开出这个时代的花、结出这个时代的果,在植根传统的基础上,创作出有鲜活生命力的属于这个时代的精品力作。

在书法史上,魏晋南北朝是一个丰富而驳杂的时期,其中隶意将尽而未尽,楷法将成而未成,介乎成熟的汉隶与成熟的唐楷之间的“不成熟”时期。而正是这种“不成熟”,却不受某一种定式的限制,表现出极大的创造性与丰富性,也给后世留下了许多范式,在取法创作时提供了变化出新的较大可能性。把历史遗存的、静止的石刻书法转化为当代展览中的书法创作,如何把刀刻斧凿变化成笔情墨趣,如何把渊深的古典意味平添时代的表现力,赋以新的生命力,对当代书家是一种考量,不同的书家在技法语言与形式表现上有着不同的选择,使得这个展览表现出探索性与创造性,作品更加动人与丰富多彩。

三国两晋南北朝刻石三十品新探

陈振濂(中国文联副主席)

中国国家画院举办“三国两晋南北朝刻石三十品”是一个很有想象力的探索展,我觉得非常有意义。这样的一种有鲜明学术指向的、有具体专业范围规定的探索展览,它其实应该是书法在这个时代,经过40年改革开放繁荣昌盛之后的代表未来的新实践。当然,今后像这样的有特定学术方向的展览还可以设置很多有深度的课题。由研究机构以一种比较高端的学术姿态(而不是普及的姿态)来进行艰苦探索,有可能塑造出今后我们这个时代特定的书法标杆和当代书法的一个健全体格,是一个创新的时代体格。因为这一点,我会很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unnanshengzx.com/ynsh/1258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