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钦(成都)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寇疫情无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做为普通人,专家一再强调的观点是“宅”在家里就是为抗疫作出最大贡献,“少出门,不聚餐,勤洗手,多通风,戴口罩”始终是专家们强调的最简单、最有效的疫情防控方法。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不出门”几乎不可能;同时作为一名高三学生的家长,不能影响孩子上网课的漫长时间该做什么呢?我选择了阅读,用阅读来化解内心的焦虑、对抗疫情导致的恐惧与无助。先晒一晒数据吧:从春节至现在整整40天的时间里,我翻读了25本书,大概有五六百万字吧,陆陆续续做了两万多字的读书笔记,完整听了2本书的音频和4场云上讲座。我的阅读分为纸质、音频与视频三种,根据不同的场所、不同的环境甚至不同的心境而定。春节回老家,实际上只呆了两天,家人团聚聊家常之余,看完了格非的《月落荒寺》。说来惭愧,这仅是我读过著名作家格非的第二本作品,两年前的《望春风》看后就喜欢不已。初二回到工作岗位,晚上面对窗外冷清的街市和电视屏幕上揪心的疫情数据,以及各种无助的镜头画面,为抚平内心莫名的忧伤和焦虑,我找出买了半年多没来得及看的格非《江南》三部曲的第一部《人面桃花》。心理学家说,一个人收集到大脑的负面信息不能占他收集到全部信息的40%,对抗灾难带来焦虑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转移视线,醉心于自己喜欢的一项工作中,于是阅读就成了个体抗疫的一种生活方式。十多个同样无助的夜晚,在每天守着电视看完几乎全是疫情的新闻之后,一百万字左右的三部曲,就在指间一页页的滑落。格非营造的花家舍百年变迁、五代人的命运选择,读来让人唏嘘,五代人心中理想的“乌托邦”式桃花源社会,在现实的纠缠中都纷纷瓦解。尽管是疫情期间,快递也算给力,后来买的格非早期具有先锋性质的短篇小说集《迷舟》和文论《文学的邀约》,刚好赶到三部曲读完,并顺势把《望春风》拿出来重温了一遍。格非构建的文字世界有着让人着迷的魅力,在古典、诗意、先锋、前卫之间穿梭,切换自如,真后悔进入他的文字世界太晚了。正在书柜中无新书可读,准备重温一些书籍时,眉山的朋友寄来以本土作家为主创作的15卷本《苏轼全传》。关于这个千年前天才式、全才式的老乡,近年读了不少关于他的作品:全集、评传、传记、诗词赏识等等,光各种各样的传记,好像都翻了六七种,足见不同时期,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苏东坡都很热爱。但以苏东坡为官的足迹为时空线索,每个地方写一本书的方式构成的全传还真没有读过,于是抱着强烈的好奇心,向朋友“索取”了一套。在对疫情的忐忑不安中,随着那么多熟悉的朋友的笔触,重温了一遍苏东坡千年前走过的足迹,再次被他的乐观、率性、聪慧深深折服,为他的命运沉浮、坎坷而叹息。一边读一边在想,如果苏东坡穿越到现在,如果他现在去担任武汉市长,那会是什么样子呢?我知道,这样的设想是荒诞无厘头的。但不得不说,苏东坡四十年的仕宦生活,“民本思想”贯穿了生命始终,无论是身居朝廷三品大员,还是被贬到黄州惠州儋州成为一名不得签署公文的被看管人员,这一思想都没有发生丁点改变。同时,他还是一个处理自然灾害的高手,无论是密州灭蝗虫,还是徐州抗击洪水,无论是黄州的疫情还是杭州的瘟疫,他都是冲锋在第一线靠前指挥,甚至在徐州抗击洪水时还敢作敢当,为保一城居民不被饿死,在没有请示汇报没有得到朝廷允许的前提下,下令打开国库用皇粮来救济老百姓。为了挽救瘟疫中苍生的生命,甚至抛弃与老乡巢谷“指江为誓”的约定,把“圣散子”的秘方拿出来打赢了一场场应对瘟疫的战争。紧接着,又把书柜中买了一年多的《苏轼年谱》拿出来,郑重的一字一句读了起来,那些竖排的繁体字,一看到都是一种心里压力,此时却能安静的阅读。对于真正的苏学研究者而言,读《苏轼年谱》是入门级的基本功,像我这样的业余爱好者,往往望而生畏。人们说,在进退舍得中,有一种境界叫苏东坡,每每读到这些章节,都有种荡气回肠热泪盈眶的感觉。这,也许就是阅读给人的力量吧。上下班开车的路上,以前的习惯是听新闻,或者放一些舒缓的音乐。但现在,手机每天满屏滚动的都是关于疫情的新闻让自己深感信息过载——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关心新闻是天然的职业需求,了解各地的疫情以及吸收借鉴不同媒体的报道,更是一种刚需,但短暂的离场也许可以理解。我把这段离场支离破碎的时间给了音频,想在一些音频中寻找后疫情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参考思路。于是,我选择了逆流而上,听吴晓波的《跌荡一百年》,尽管这也是多年前看过纸质版的书。一百年的风云激荡中,苦难的中国到底经历了多少惊心动魂的一幕幕呢,每一次大的变革中,经济的走势又如何?随着复工复产越来越多,生活节奏越来越趋向于正常,城市街区也越来越堵,以前听一节多就能到家,现在听着听着三四节完了才能到家。尽管如此,内心却慢慢走出了当初的恐慌与迷茫。各行各业都在为疫情后的复苏做着自己的努力与贡献,付费的音视频开通了免费下载通道。甚至以前出场费高昂的各种专家也以各种形式,开设各种各样的免费视频讲座,“宅”在家中的另一种可能,就是听专家的各种讲座来对抗疫情。疫情期间的国际关系走向如何?如何实现疫情期间的家庭理财?疫情后的行业将如何重构?这段时间,几场别开生面的讲座,也不断烧灭心中的块垒。关于阅读,平时我们说得最多的是: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但疫情期间,如果你“宅”在家中的生活方式是阅读的话,它有可能会成为你抗疫的精神安慰剂和向上生长的内生动力。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unnanshengzx.com/ynsh/1345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