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在云南日报上的原创稿件)请看链接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关键在产业,支撑在科技,希望在创新。长期以来,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发挥全省农业科技排头兵作用,在发展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中献智献力—— 创新驱动。在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农业高效栽培技术等诸多领域形成优势和特色,让云花、云蔗、云油、云茶、云菜、云果、云咖、云药、云菌、云桑等农业“云”品牌声名更响。支撑产业。近年来年均科技成果转化面积万亩以上,新增产值18亿元以上,一大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普惠“三农”,促进了云岭农户增产增收。活力迸发。截至去年底,11人入选国家级高端人才,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团队达10个,3个入选农业部优秀创新团队,形成持续创新的源头活水。 ……以“笃耕云岭、致惠民生”院训为指引,云南省农科院把论文写在云岭大地上,不断加大成果转化力度,有力地支撑和引领了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 实力跃升,支撑引领显成效 现代院所 2月上旬,云南省农科院花卉所“云科爱园艺众创空间”获批入选全国第二批众创空间,年12月23日《云南日报》曾作题为《“众创”助力“云花”升级》报道,省政府主要领导对此充分肯定:农科院此项工作抓得好,望继续努力。 这对省农科院是莫大的鼓舞和鞭策。 花卉创新,是省农科院以科技引领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缩影之一。近年来,省农科院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科技扶贫、基本建设等工作风生水起,全院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标志性成果不断涌现,成果“接地气”转化泽惠三农,云南省农业科技排头兵地位和航母作用更加显著。 科研综合实力实现大幅提升。在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创新利用、新品种选育、农业高效栽培技术、农业生物技术创新、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分析测试、农业信息技术、农业面源污染与生态环境治理等领域的优势和特色不断显现。根据农业部对全国个独立运行的地市级以上农业科研机构科研综合能力评估结果,该院6个研究所进入全国强,位居西部前列;以国家观赏园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为代表的一批国家级科技平台落户;获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10个,综合试验站站长19个,获水稻、玉米、甘蔗、油菜、蚕桑5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岗位;“十二五”期间,主持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7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7项、二等奖19项;新品种审定(登记)个,新品种保护授权70项,专利授权项。 产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高产创建、科技扶贫、“八百双倍增”工程,“百项技术兴百企”行动、院地合作、科企合作等工作卓有成效,年均科技成果转化面积万亩以上,新增产值18亿元以上;示范推广新品种和新技术各个(项)以上;年均核心展示5万亩以上,示范万亩以上,良种推广应用面积0万亩以上;支持农业企业和农村合作组织及为地方培养科技骨干人以上,培训种植示范户10万人次以上。与西双版纳州、德宏州、大理州、砚山县、陆良县、镇雄县、元谋县、景谷县等州县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与余家民营企业开展了实质性的合作,与云天化集团、农垦集团等大型国有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与省移民局、省供销社、省农垦局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主动承接委托技术服务任务;承担大理、保山、德宏、怒江、临沧5个州市的科技增粮技术指导任务。年,多个主要粮经作物创造了高产记录。其中,杂交玉米品种“云瑞”在会泽县玉米百亩核心高产示范区平均亩产达.07千克,创造了全国海拔米以上玉米种植区高产记录;早熟油菜在临翔区博尚镇亩油菜连片亩产.08千克,再创全国纪录;水稻精确定量栽培高产示范在个旧市大屯镇百亩平均产量创.5千克佳绩,再次创造大面积(百亩连片)高产纪录。 科技扶贫取得新的成效。承担省委、省政府及省直相关部门及地方政府交办的精准扶贫、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科技扶贫任务。坚持以农作物优良品种示范展示、专家走基层、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为重点及以扶贫产业培植为契机,组织实施了玉米、小麦、油菜、蚕桑、豆类、蔬菜、魔芋、马铃薯、天麻、滇黄金等新品种、新技术的集中示范,带动推广应用面积5万余亩。在镇雄县木卓镇,以打造特色马铃薯之乡、实施冬作油菜及蚕桑高产种植示范、开展特色经济作物示范种植等一系列举措,真正实现了“变输血为造血”的良性扶贫开发机制。-年度该院连续被省委、省政府评为“社会扶贫工作先进集体”。 科研条件改善显著。院科研办公实验楼竣工并投入使用,粮作所等5所打包项目启动建设,驻州市研究所科研办公条件逐步改善;全院现有包括农业部作物基因资源及种质创制实验室,西南作物种质资源繁殖更新基地,水稻、甘蔗、马铃薯、小麦、蔬菜改良分中心等在内的科技创新平台个,其中国家级平台67个,省级平台个;通过置换、征用、租用、合作等形式,科研试验基地不断拓展,开启了可持续发展的新天地。 人才团队建设迈出新步伐。“十二五”期间,11人入选国家级高端人才,13人入选“云岭牌”人才,人成长为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和技术创新人才。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团队达10个,其中3个团队入选农业部优秀创新团队。 农科文化正在形成。省农科院历史源远流长,年民国政府在昆明创办了省农事试验场,年云南成立稻麦改进所和茶叶改进所,年省农事试验场并入稻麦改进所,新中国成立后,0年省政府组建了云南省农业试验站,8年西南农业科学研究所与云南省农业试验站合并,成立云南省农业科学研究所。年,撤销云南省农业科学研究所,成立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几十年来,老一辈农业科技工作者栉风沐雨,植根云岭,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技术难题,红壤改良、中低产田地改造技术、山区农业综合开发技术、耕作制度改革、玉米定向移栽高产栽培技术、合系水稻等诸多亮眼的创新成果在云岭大地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在不断的创新与转化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农科文化。 继往开来,农业科技事业不断蓬勃发展。作为省政府直属的公益性农业科研单位,省农科院承担着云南省全局性、关键性、战略性重大农业科技问题的研究任务。该院下设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园艺、花卉、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农业资源环境、农业经济与信息、药用植物、高山经济植物、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甘蔗、茶叶、蚕桑蜜蜂、热区生态农业等15个专业研究所,其中9个研究所在昆明,6个研究所分布在楚雄、保山、红河、西双版纳、丽江等5个州市,较好地为全省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科技服务。秉承优良的科研积淀,近年来该院加强自主创新,屡获重大突破,正朝着高水平的现代化农业科研院所阔步迈进。 赞赏 长按白癜风早期图片哈市治疗白癜风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