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库容1.85亿立方米

供水8.08万人

灌溉6.62万亩

装机20.1万千瓦

年发电达8亿度

经过近6年的拼搏奋战,由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水电基础局、水电十四局、水电七局等参建,世界首座堰塞坝综合水利枢纽工程——云南昭通鲁甸红石岩堰塞坝综合水利工程首台机组日前正式投产发电。

项目组依托堰塞坝开展科技研发

取得诸多具有自主产权学术成果

“堰塞坝应急处置与综合整治关键技术”

获年中国大坝工程学会

科技进步特等奖

资料图:鲁甸县地震造成牛栏江发生山体塌方形成堰塞湖张彤摄

思绪回到六年前那个天崩地裂的时刻,年8月3日,鲁甸6.5级地震导致鲁甸、巧家两县交界处发生山体跨塌,崩塌滑落的泥沙石块阻塞了牛栏江干流河道,形成了库容2.6亿立方米的堰塞湖,威胁下游沿江10个乡镇3万余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资料图:堰塞湖三条排险通道打通

现场

“走了一个多小时,感觉还不到山腰,而身边的路越来越险,最窄的地方估计只有30公分,而且低眼一望,都是不敢多看的深渊和汹涌的牛栏江。”

这是年8月5日,云南日报巧家报道组在奔赴红石岩村采访的途中记录下的牛栏江场景。

温故知新,更能理解水利枢纽工程“变废为宝”的意义——

记者手记:堰塞湖啊堰塞湖

——原文刊载于年8月12日《云南日报》5版

记者:谭晶纯

9日下午3时许,我登上了牛栏江堰塞湖上的冲锋舟。

两岸的峭壁,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滑坡痕迹,让我的脑海中迅速闪过两个影像:

一个是一段视屏,前一天堰塞湖发生山体垮塌,乱石飞溅的场面如战争大片,网上点击率非常高。

当记者坐着冲锋舟从堰塞湖坝顶返回时,身后传来隆隆的声响,回头一看,是山顶巨石滚落水中。禹江宁摄

另一个是一张照片,群山中垮塌山体溅起的一团“蘑菇云”。拍照片的本报记者顾彬,此时就在我身边。

山体垮塌时,他离开堰塞湖只有十多分钟!

湖面有很多漂浮物,冲锋舟的螺旋桨不时被裹住,走走停停。

湖边有几头猪,坡太陡爬不上去,困在了湖边。

打捞漂浮物李秋明、顾彬、陈创业摄

“昨天那两个还在找东西吃,现在不会动了!”顾彬说。仔细看,水里还有一头,好像是在吃东西。它旁边,有一个鼓鼓的同伴,想必是死了几天了。

“不能把它们都接到冲锋舟上带出来吗?”我问。

“不能。第一,水下情况不明,船可能搁浅;第二,山体随时都有垮塌的危险,不允许靠近。”身边的一位军人说。

湖面不时有臭味飘来。

越靠近垮塌的大坝,漂浮物越多。有粗粗细细的树木、木制家具残骸,还见到一个完整的木质房顶骨架。

两个充气的救生圈浮在细碎的杂木上,鲜亮得刺眼。我默默祈祷:但愿这不是救生用的!但愿使用它的人已经成功脱险。

在距离大坝一二百米时,漂浮物堆积很厚,冲锋舟无法继续前行。

靠岸,步行。

我手脚并用地爬了一阵坡。好不容易见到一块平地,心里一高兴,脚下却是一滑,在众目睽睽之下,摔了个大马趴!幸亏是土地,只有手上划破了一点。索性翻身坐在地上,够着滑掉的鞋子穿上,并把两个鞋带都紧了紧,爬起来低着头,继续前行。

接近垮塌体,一条简易的便道,是沿着山体推出来的。左边的山体,松散的大小石块堆积着,随时可能溜下来。

落石袭击挖机李秋明陈创业摄

我停下来,举起手机,对着山体拍照。

“前方,快速移动!”有人这样喊,我一时没反应过来,没动。

“拍什么拍,不要命了,赶紧跑!”这下子听明白了,我撒腿就奔。

“昨天进来时,这里还没有路,根本跑不成!”顾彬说。

站在塌方体顶端,见几台挖掘机散落在巨石阵中作业,如同小朋友的遥控玩具。十几米远处就是断崖,裸露的岩石间有水渍印。

山风吹来,被汗水浸透的衣服生出一阵寒意,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心理作用。

这一行,作为文字记者的我,用手机拍摄了几个特写:

挂满汗珠的脸——有武警战士的、有司令员的。

汗水湿透的衣背——有省长部长的、还有记者的。

这些图片,不可能公开发表,我还是忍不住发在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unnanshengzx.com/ynsh/9863.html

------分隔线----------------------------